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行为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迅猛上升的趋势,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高血压流行具有“三高”、“三低”和“三不”的特点,大力开展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是公共卫生服务层面的综合防治。本研究通过对2015年、2016年、2017年至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院体检中心2000人次体检数据分析,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进一步了解高血压等常见代谢性疾病患病现状,描述高血压患者控制现状,分析影响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在公共卫生服务层面提出综合防治和相关策略。结果显示:1.高血压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组织呈衰弱状态,从而导致其成为慢性疾病好发人群。2.经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患者整体血压水平有所下降。3.健康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普及高血压相关防治知识,提高高血压病知晓率。在高血压患者中普及相关知识如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主要并发症和诊断标准等,改变高血压患者对疾病满不在乎或重视不够的态度,树立配合治疗、力求康复的信念,产生主动求医的需求(倾向因素),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改善不利于血压控制的行为习惯和有效控制血压,也是高血压一级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4.加强高血压患者群体管理,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高血压病的治疗率。一是做好高血压病的筛检工作,提高高血压的检出率。二是加强防治及管理,充分发挥卫生服务的作用,扎实开展三级预防。本研究针对以上结果,提出了完善高血压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和理念。原则主要有:树立大卫生观念、体现生命的全程护理、完善疾病三级预防模式、促进卫生服务资源供需平衡等。基本理念是确立人本管理理念、确立系统管理理念、确立发展管理理念等。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公共卫生管理模式的转变。最后,提出了完善高血压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策略,主要是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提出相关策略。微观层面的高血压公共卫生服务策略主要有:1.及早检查发现;2.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3.健康体检;4.充分发挥健康档案载体作用提高使用率;5.调整生活习惯和行为,促进生活方式改变。宏观层面的高血压公共卫生服务策略主要有:1.充分认识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2.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3.规范培训和考核,提升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能力;4.提高高血压防治管理成效;5.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认可度;6.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7.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加强社区高血压防治及管理;8.尝试组织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