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都会改变湿地水文格局。水文格局可以直接(水淹胁迫)和间接(水下光强、土壤养分含量等)影响湿地植物的生长。湿地植物可以通过功能性状的组成及响应,适应水淹时长的改变。但是关于植物功能性状对水淹时长的响应仍存在很多争议,可能的原因是不同的研究开展于不同的组织水平,而关于不同组织水平的影响尚不清楚。同时,由于光照是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水下光强的降低可能会影响湿地植物在水淹期的生长,并且由于滞后效应从而间接影响着湿地植物在非水淹期的生长。但是关于水下光强与水淹时长的交互作用对湿地植物生长的影响缺乏研究。为了检验水淹时长对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影响的种内种间差异,本研究沿湖滨高程梯度设置样线,测定常见湿地植物的多个功能性状。对于水淹期水下光强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了室内的光强梯度实验以及野外的遮阴控制实验。实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物种内尺度,水淹时长显著地影响了灰化苔草和虉草的功能性状,并且对两种植物的影响不同。在物种间尺度,只有叶片氮含量与物种分布的平均水淹时长具显著关系,其余功能性状与水淹时长无显著关系。在11个植物功能性状中,有5个功能性状对水淹时长的响应在种内和种间尺度存在显著差异。2)水淹时长是影响湿地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主要因素,而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较小。在物种内和群落尺度,水淹时长显著影响了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但在物种间尺度无显著的影响。在物种内尺度,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响应速率与物种分布的水淹时长正相关。在群落尺度,水淹时长对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物种周转而非物种内的变异。3)在个体尺度,水下光强降低和水淹处理都能显著降低灰化苔草地上生物量,并且这两个处理效应具有可加性;潜在最大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降低是生物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在非水淹期,这些实验处理显著降低了灰化苔草地下生物量,但是对灰化苔草地上生物量及总叶片长度没有显著影响。在群落尺度,水淹期遮阴处理显著降低了灰化苔草群落的非水淹期地上生物量,并且遮阴处理的影响随退水恢复期的延长而降低。因此,本研究发现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对水淹时长的响应在不同组织水平(种内、种间、群落间)具有差异,并且不同组织水平之间的响应具有联系。同时,水下光强降低会加剧水淹对湿地植物的胁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