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借用名词的动量词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_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用名词的动量词是现代汉语动量词系统中的次类之一,它虽然没有专用动量词使用普遍,但也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的必要表达手段,所以在动量词系统当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名词可以借用为动量词,其借用的具体条件是什么?汉语中为什么要借用名词来作动量词?借用动量词与专用动量词在句法语义上究竟有何差异?其借用的背后又有何认知动因和机制?名词借用为动量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历史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如何?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现象在语言中的价值如何?要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名词借用为动量词做一个多视角的专门研究。本文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功能主义的语言观为指导,从共时、历时、认知等多个视角对汉语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现象作了一个较全面的系统研究。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前人存在的不足、解决问题的方法,确立本文依托的理论背景。第一章主要对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语义条件进行了探讨分析。首先,我们从组合和聚合两个角度,逐类考察器官名词和工具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语义条件。经考察发现,一个名词能否实现动量词的借用受到自身的语义属性和所搭配的动词的双重限制。其次,我们立足于事件语义层面的角度,运用功能主义的广义及物性理论,从事件的及物特征入手对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语义条件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名词要借用为动量词必须在参与角色的个体性、施事的强意愿性、受事的强受影响性、施动行为的瞬时性等及物性参项上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特征。总之,汉语中并不是所有的器官名词和工具名词都能借用为动量词,名词借用为动量词受到来自聚合和组合甚至事件语义层面的限制和制约。第二章我们主要对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了考察分析,旨在探求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真正原因。我们通过定量考察借用动量词的三个分布格式以及比较专用动量词与借用动量词的句法语义差异,全面地揭示借用动量词的句法语义特征。通过考察发现,借用动量词的句法分布和语义功能与专用动量词呈现一定的互补态势。专用动量词以动词后为其优势分布,而借用动量词则以动词前为优势分布位置,而且借用动量词在独用格式中比专用动量词占有更高的分布比例。在语义功能方面,经过不断隐喻泛化的专用动量词,其语义特征越来越单纯,逐渐演变为单纯[+计数]的单位量词,而借用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则更为具体,除了具有[+计数]功能外,还具有明显的[+计事]特征。另外,借用动量词除了具有[+计数]的语义功能外,还兼有[+具体]、[+短时义]等附加语义特征。实际上,借用动量词和专用动量词在句法和语义功能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互补性,这也可以解释汉语中既然有了专门称量动作行为的专用动量词,还要借用名词来做动量词的真正原因所在。当越来越虚化的专用动量词已经无法承载人们对各种动量的表达时,借用动量词表量的丰富性弥补了专用动量词表义抽象和单一的缺陷。在第三章中,我们主要对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认知机制和呈现过程展开了分析,即对名词是怎样借用为动量词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考察发现,名词能够借用为动量词不仅与它们指称的语义角色与动态过程关系密切有关,更重要的是认知转喻机制在起作用。由动作矩阵域中的语义角色到动量之间的转喻比较复杂,经历了目标域包含源域的转喻再到源域包含目标域的复杂转喻过程,形成了“语义角色(次域)→动作(主域)→动作量(次域)”的转喻链,这一转喻链也是认知域扩张后再缩小的过程。另外,我们还根据张媛(2012)提出的动量词呈现的认知模式假说构建了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认知呈现过程。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认知呈现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语前思维阶段,语言思维阶段Ⅰ和语言思维阶段Ⅱ。借用动量概念在语前思维阶段形成以后,人们试图在语言思维阶段发现语言表征(即借用动量词)来标记这些动量,在转喻机制的作用下,借用动量词形成。通过转喻机制形成后的借用动量词还必须进入到不同的构式中,实现不同的表达功能。第四章我们借鉴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的相关理论对借用动量相关构式“一+M_借+VP”和“VP+N+M_借”所作的分析,以及对“在+L+VP+一M_借”与“一M_借+VP+在+L”两个带借用动量词的构式差异的比较和认知阐释,充分体现了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理论对汉语语法事实的解释力。以往学界对“一+M_借+VP”构式中的“一+M_借”是否表量,以及“VP+N+M_借”中的“M_借”的论元问题争论已久、意见不一,通过我们对这两个构式义的整体把控分析,使我们对这两个传统问题有了进一步的重新认识。我们发现“一+M_借”的语义功能是随着“一+M_借+VP”构式表“快捷义”和“差比义”的分化而呈现出“计事”和“计量”的差异。而“VP+N+M_借”中的借用动量短语“M_借”占据了直接宾语的论元位置,而且借用动量短语并非是单纯表达动量意义的外围附加成分,还可能是具有核心地位的真正论元。另外,我们还发现造成“在+L+VP+一M_借”与“一M_借+VP+在+L”两个带借用动量词构式浮现义差异的认知原因既来自于人们对它们扫描方式和注意突显角度的认知差异,也与动词和构式的角色熔合密不可分。第五章我们主要从句法、语义等方面对名词借用为动量词进行了历时考察,对借用动量词的产生时间、演变规律和动因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考察发现,借用动量词作为动量词系统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萌芽于先秦,定型于魏晋南北朝,经过唐宋至明清几百年的发展完善,其语义类别与句法功能等在现当代已趋成熟,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规律:首先表现为成员数量的开放性。借用动量词具有类的开放性,成员数量上具有很大的能产性。其次体现为动量特征的语义具体性。借用动量词并未像专用动量词那样,逐渐虚化为单纯表示称量动作行为的单位词,而主要表现为语义类别的变化以及词语的更替。再次显现为器官动量词发展的滞后性。从整个借用动量词内部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器官动量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工具动量词的发展。最后我们主要从语义、语用、认知等几方面来探求借用动量词的产生动因。我们认为借用动量词的产生是语义表达生动性和精确性的要求,同时也是语言的经济原则与语用类推的结果,而且其产生还具有深刻的认知基础,是突显原则与转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六章,即论文的最后一章,我们运用非范畴化理论,从语言的动态性来考察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性质和功能。我们发现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过程呈现出一系列非范畴化特征,如语义上的述谓化及主观化倾向、句法形式上的去名词化特征、语篇组织上的功能扩展或转移等等。但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非范畴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因为其运行机制只通过了转喻,没有进一步隐喻泛化,所以语义并没有完全抽象化,其个体化功能也没发展好,只有很少一部分借用动量词实现了范畴的转移,而大多数借用动量词虽然在句法层面上担任了动量词的功能,但在词汇层面仍属于名词的范畴,体现的是名词范畴的功能多义性。结语部分主要总结本论文的基本观点,阐述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指出本论文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目的 骨骼肌萎缩是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并发症,可引起终末期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因此探讨CKD患者骨骼肌萎缩的发病机制、寻找可能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
否定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表达手段也丰富多彩,一般否定句是直接使用否定词来进行否定,更复杂的是非常规否定,有时候说话人故意运用带有消极意义的词语来表达或运用反问
绪论包括研究综述、思路及意义、江户汉诗繁盛的原因、对江户汉诗发展史分期的界定三个部分。此章分析了江户汉诗的文献留存情况,梳理了江户汉诗研究的发展概括,探究了江户汉
颅颌面发育畸形是人类新生儿中最为常见的先天异常,该类畸形常常由于颅神经嵴细胞及相关组织结构在胚胎发育时期演化异常而导致,颅骨、颌骨、肌肉、神经等多个组织受累。第一
随着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企业管理方式、劳动雇佣制度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青年人失业,尤其是结构性失业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
肺癌是目前全世界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具有重大威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SCLC)。临床结果表
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型企业逐渐由自动化智能的生产线方式代替原来的人工生产线方式,目标就是不断提升车间的生产效率,减少高成本投入。为了提高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企业积极采购自动化生产设备,布局少人化的全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生产是制造型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得力助手,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保障,对一个企业的生存来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不断优化自动化设备导入项目的进度管理,充分利用企业
近年来,伴随着光纤传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光纤传感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光纤传感器以其独特的优势,如体积小、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可远距离实时在线监测等,已成功
琥珀是千百万年古植物分泌的树脂,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后形成的石化有机宝石。多米尼加、波罗的海和缅甸是世界上三个重要的琥珀产地,对其琥珀及矿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
【目的】通过对常用生物数据库分析以及临床肿瘤组织验证并结合细胞功能学试验,探讨前脑啡肽(proenkephalin,PENK)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