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政府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所作出的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时局的变动,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了时局的变动。在处理李全乱亡一事上,这一点就体现的比较典型。从内外政策之变化与李全变乱之间的深层关系上进行探究,寻找二者之间的律动是本文尝试的一个方向。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军事变乱事件,在对当时政治形势进行讨论的同时,同样应当关注到作为政治延续的军事方面,从军事角度上对李全事件进行系统剖析,将李全的乱亡与南宋当时的军事区域布防结合起来研究。嘉定十二年(1219)南宋政府根据对外防御的需要,将江淮地区的军事防御区划分为三块,目地主要是为了灵活变动地对付同时期的金以及新兴的蒙古。随着局势的发展,又进一步将淮东制置司的治所由扬州迁移到楚州。军事空间结构上的这样一种调整,的确为政府的军事防御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南宋也正是因为这一调整以及相关的人员调动而取得了部分成果。但是对外取得的这些成就并没有扩大,反而是在取得这些成果的过程中导致“养虎为患”的恶果,从这一点上来看是得不偿失的。李全为南宋政府收回失地进一步开疆拓土作出了较大贡献。南宋对于南下的忠义人行使猜忌防范的政策仍然没有改变,而这又使得原本就存在南北人认同层面上差距的龃龉双方因之后的摩擦而进一步拉大。南宋政府一味考虑对外防御与发展,忽略了其军事空间布局上自身存有的盲点,而以上所言战区的分合与治所的变易两个盲点最为要害。正是由于政府军事布防的失误,李全才肆无忌惮在楚州发动兵变且不断使冲突规模升级。同时,由于存在以上两点致命伤,南宋政府又很难迅速调集军队对变乱进行敉平。直到宝庆三年(1227),政府才决定放弃楚州作为淮东制置司治所,重又建阃扬州。到了绍定三年(1230)再置江淮制置大使,联合战区防御,整合江淮防务,这样,政府军力才得以尽快整合到一起投入平叛,也正是因了这一及时调整,李全事件才很快被敉平。其实,李全的乱亡很大程度上还与队伍内部人员的分化有关。李全初起之时,力量虽弱小,但是成分还没那么复杂,随着军事斗争情况的变化和需要,陆续有其他的队伍加入其中,由于加入队伍的成员都处宋、金、蒙鼎革之际,且原各支队伍领袖出身不尽相同,汇入李全部后致使其队伍成分日趋复杂化。这些成员对于时局的判断各不相同,很难达成一致,且因为这些不同造成他们面临多重选择,因此之故,对待各政权的态度也很难达成一致,这无疑弱化了队伍的整体力量,同时使得他们附宋之后的向心力进一步消解,这也是构成李全乱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时代大变局下颇具传奇人生经历的李全,有关他们夫妇的事迹,在他死后就得到很大范围的传播。这不单单与他在波诡云谲的历史风云下演绎的精彩剧目有关,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见证过他人生经历的很大部分人员,在他死后继续辗转南方各地,这就给他事迹的传播开辟出较大的路径,拓展了故事的传播空间和受众范围。李全兵败扬州新塘后,杨妙真接掌山东淮南行省一职,不久就把职位传给儿子李璮,山东淮海一带局势转归李璮主导,只是此后李璮兵变被杀,统军权旋又转至李恒家族旗下。原本由李璮统领的山东淄、莱等地区的兵马人员,很大一部分是李全留下来的残余势力,之后隶属于李恒家族麾下,与此同时,李全的故事也随着这支军队北上南下以及反复辗转迁移而逐渐流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