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文学观述评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i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余华作为先锋浪潮的风云人物步入文坛。1987年在《北京文学》上发表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从此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到了90年代,先锋的势头减弱,余华以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成功完成了转型。此时,余华的转型成为一个话题在评论界津津乐道。尽管自1995年以来,余华小说经历了近十年的停滞,但此间他的小说在海外发行并获国际大奖,由此也激发了评论界研究热潮。之后,随着长篇小说《兄弟》的出版,对其作品的研究又进入新一轮的高潮。余华作为当代作家中极具个性的一位,成名后的每部作品几乎都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余华的文学观念进行集中的述评,明确其文学观的内涵、流变及其对当代文坛的重要价值。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述评余华的文学观念:  第一章,叙述层面:寻找无“我”的叙述方式。文章主要论述了余华在叙述方面的观念,有三个方面即单纯简洁的叙述是最有魅力的、无“我”叙述和叙述的力量通过叙述的技巧来实现。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了余华的叙述方面的观点,并对这些文学观念做出了评论。其中在对无我叙述的论述中,首先从有我叙述开始论述的,体现余华在叙述方面的一个转变。  第二章,形式方面:虚伪的形式更接近真实。余华的《虚伪的作品》这篇随笔一经发表便引起不小的轰动,他在文中首次披露了自己的文学观念,他指出“写作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而要达到真实必须使用‘虚伪的形式’”。并且主张用“虚伪的形式”展示真实的人生。本章对余华在形式方面所做的探索做了重点的论述,指出余华并不是在写作之初便采用这种“虚伪的形式”,而是借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写作手法即用柔软的笔触来表现细部,后来在想象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救了了余华,他发现了写作原来可以采用这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使他的想象力重新获得了自由。正是吸收和借鉴了卡夫卡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特点,以及自己对他作品的独特感受,余华用虚伪的形式来表现真实的精神成为他独特的创作观。其中对余华如何受川端康成影响的部分是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三章,写作方面:实现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余华虽然很少提到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或者价值,但是客观上,他的创作的确起到这样的作用,本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余华在写作方面对文学的贡献,即实现了文学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其中对社会价值的述评是借助了对余华的《一九八六年》、《往事与刑罚》、《现实一种》等作品中对文革描述的分析,说明余华是从一个更具人文性的角度对历史做出自己的思考,这对于还原那个时代的原貌,更加全面地考察历史进程,无疑是极富有价值意义的;对审美价值的述评则是借助了余华的《难逃劫数》、《现实一种》等几篇小说,其中表现得冷酷的暴力美学,也最能诠释余华对人性恶的解读,《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则表现了人性善。余华在这其中的转变正是作为一名先锋作家所应该具有的无畏的探索与创新精神的体现,而这种探索与创新精神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其作品出现的创作前后彼此消长,不过是作家探索不同阶段的一种结果而已,在这种对人性的探索过程中充分实现了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对娱乐价值的述评则主要通过对长篇小说《兄弟》的解读,作品对人性欲望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作品的娱乐价值。
其他文献
如何采取有效的监管策略对网络事件进行处置是互联网监管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从信息源、话题、事件三个层面,逐层剖析网络事件的特征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扩散指数”
这种方式可以说是最直接和迅速的了,到Windows的CMD窗口下输入“netstat-an”(注:命令与参数之间至少要有一个空格,横杠是英文半角的),
期刊
两《唐书》是二十四史中的唐代历史部分,在史传中占有重要地位。《旧唐书》有本纪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新唐书》本纪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长期以来,各位研究者都把它当作史料来
1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莫里斯曾有过辉煌的过去。然而半年之前,他在追捕行动中被一名嫌疑犯击伤,引发了严重的心脏病。医生断言,除非进行心脏移植,否则他将难逃此劫。  2幸运的是,三个月后,适合莫里斯的心脏终于出现了。那是一个不幸被歹徒枪杀的二十八岁女子的心脏。  3做完移植手术后的第二个月,莫里斯就康复出院了,但因为力不从心,他从岗位上退了下来。  4突然有一天,一位陌生人将莫里斯平静的生活打乱了。这位名
单位局域网规模适中,每个办公室中都有两到三个外网连接插座,每个上网插座通过千兆网络线缆连接到各个楼层的交换机,交换机又使用多模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