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化浪潮正在日渐深入地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个国家。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世界各国举办的大型活动盛会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奥运会开幕式,作为颇具代表性的大型的仪式化媒介事件,成为了一个传播国家历史文化、民族形象与国家综合实力的良好平台与契机。在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渐紧密的同时,矛盾与冲突也一并出现。文化的融合与差异使跨文化传播这一新兴学科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了不同文化间交流以及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新方法与新途径。 媒介仪式是由被赋予内涵和意义的一系列符号构成的。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这些符号代表的是主办国的民族文化精髓和国家综合实力。他们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不同的文化差异、编码与解码系统不同以及高低语境所带来的误读等等。 对正处在崛起和转型的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跨文化传播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活力,也带来了不同价值观造成的冲击与挑战。民族文化和价值观要如何在这样的冲击中得以维持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消解与衰落、伦理道德观念的扭曲与淡泊都是亟待我们去思考和审视的重要问题。 因此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文本正是北京和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并基于跨文化传播学与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视角进行探讨,通过对这二者之间的比较研究,包括从符号分类的比较、符号系统的内部比较与符号特点方面的比较,进而得出结论,那就是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坚持本土文化的独立性,在国际视野中坚持走华夏文化策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