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吞咽障碍是临床上多学科常见的症状,易导致误吸、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近年来,ICU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Post-extubation Dysphagia,PED)逐渐引起关注。本研究通过调查我国ICU气管插管患者发生拔管后吞咽障碍的实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特征,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构建ICU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旨在为预防与控制拔管后吞咽障碍提供有效的评估工具。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9月镇江市某三甲医院综合ICU和外科ICU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成年住院患者。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对ICU气管插管拔管后患者进行吞咽功能的筛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拔管后吞咽障碍,随后通过查阅病历收集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模型的数据集。将数据集用随机数字表法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与验证组。应用建模组数据建立ICU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的风险预测模型:首先根据是否发生拔管后吞咽障碍将ICU气管插管患者分为拔管后吞咽障碍组(PED阳性组)和非拔管后吞咽障碍组(PED阴性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拔管后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将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拔管后吞咽障碍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方便临床使用,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中各危险因素的偏回归系数b对其进行赋分,建立拔管后吞咽障碍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最后用验证组的数据对已建立的拔管后吞咽障碍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与评价。结果1基本情况共收集了3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ICU气管插管患者,其中建模组238例,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生率为26.9%(64例);验证组104例,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生率为24.0%(25例)。建模组64例发生拔管后吞咽障碍的患者中,发生误吸的患者有28例(11.8%)。2构建拔管后吞咽障碍风险预测模型(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个危险因素与拔管后吞咽障碍密切相关:年龄≥65岁(OR=3.950,95%CI:1.912-8.159)、APACHEⅡ评分≥15分(OR=4.563,95%CI:2.046-10.176)、合并慢性肺部疾病(OR=2.640,95%CI:1.218-5.724)、合并心律失常(OR=2.824,95%CI:1.045-7.633)、留置气管插管时间≥72h(OR=7.538,95%CI:3.575-15.892)、留置胃管时间≥72h(OR=3.404,95%CI:1.605-7.220)。对建立的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进行区分度和一致性检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的P值为0.73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32,预测模型的特异度为81.6%,灵敏度为70.3%,总体预测准确率为81.5%,阳性预测值为56.3%,阴性预测值为90.8%,预测准确性较好。(2)根据上述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了一个吞咽障碍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具体如下:年龄≥65岁(3分)、APACHEⅡ评分≥15分(3分)、合并慢性肺部疾病(2分)、合并心律失常(2分)、留置气管插管时间≥72h(4分)、留置胃管时间≥72h(3分)。对建模组的患者应用评分标准计算总分值,以7分为临界值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预测模型的总分值越高,发生拔管后吞咽障碍的风险越高。3验证拔管后吞咽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用验证组数据对已建立的拔管后吞咽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进行验证。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的P值为0.71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63,提示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均良好。预测模型的特异度为84.8%,灵敏度为64.0%,阳性预测值为57.1%,阴性预测值为88.2%,总体预测准确率为79.8%。结论ICU气管插管患者可能会发生拔管后吞咽障碍,尤其是延迟拔管的患者发生率较高。年龄≥65岁、APACHEⅡ评分≥15分、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合并心律失常、气管插管时间≥72h、留置胃管时间≥72h是ICU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量化评分构建了风险预测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对ICU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的预测较准确,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性,可为拔管后吞咽障碍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