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家庄丝弦是河北省地方传统戏曲,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表演风格鲜明,独具地方特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石家庄丝弦的发展逐渐缓慢。但是石家庄丝弦作为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分支,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对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1]在此背景下,笔者开展石家庄丝弦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通过课堂教学使小学生了解家乡传统的艺术文化,感受石家庄丝弦的艺术内涵,培养学生对石家庄丝弦的保护意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选取石家庄市鹿泉区的优质校、一般校、薄弱校三所不同层次的小学就正在开展的石家庄丝弦进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石家庄市鹿泉区三四街小学为研究个案,开展石家庄丝弦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以期构建出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助推石家庄丝弦更广泛的传承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为研究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其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对石家庄丝弦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发展现状进行论述。第二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对比研究法,对石家庄丝弦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探究现阶段开展石家庄丝弦教学活动效果不理想的原因。第三章笔者以石家庄鹿泉区三四街小学为例,开展石家庄丝弦进课堂教学实践探索,详细记录下自己的实践过程,并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第四章对石家庄丝弦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思考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