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主体木屋顶组合结构仿古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ower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古建筑或者仿古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建筑木结构整体力学性能,木结构斗拱或者榫卯等具体构建的性能研究,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整体力学性能的研究。而对目前已经出现并且数量持续增加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主体,木屋顶组合结构仿古建筑的整体力学性能研究较少。为深入研究钢筋混凝土主体木屋顶组合结构仿古建筑与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力学性能和抗震能力的优缺点,本文以西安某重檐歇山顶的大殿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相应的实测数据和结构特点,采用弹簧来模拟榫卯和斗拱连接建立合理的组合结构模型和钢筋混凝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对组合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模型进行静力分析,通过观察位移图和应力图,得出组合结构竖向位移小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位移大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有效避免了结构“头重脚轻”的不利因素。从两结构的模态分析结果中提取其振动频率和振型。经分析比较可知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组合结构频率前五阶相差不大,8-20阶组合结构的频率约为钢筋混凝土的0.85倍,两模型的主振型都是以平动为主并伴随扭转。从两模型推覆分析的结果中:得到结构塑性铰的发展过程,以及基底剪力和顶点位移的变化曲线,观察发现组合仿古建筑的基底剪力小于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基底剪力,且组合仿古建筑的延性大于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延性,组合结构延性约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3倍。组合仿古建筑和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组的破坏均从最外侧檐柱开始,然后再发展到中部的外金柱,最后再到最内侧的里金柱;不同的是组合结构梁柱都发生了破坏,钢筋混凝土结构只有柱发生了破坏而梁并没有发生破坏。通过对组合结构模型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模型进行同一地震激励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分别得到其基底剪力,结构位移,残余位移,观察基底剪力发现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X和Y向的值为组合结构的1.06-1.44倍。钢筋混凝土地震输入能量大于组合结构;观察结构位移发现组合结构各位置的位移约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2.0倍,观察残余位移得出,组合结构的残余位移一般小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其他文献
在立体匹配中,图像边缘信息是应用最多的特征之一,但立体匹配存在边缘匹配精度较低的问题,一直是立体匹配的瓶颈,寻找能够有效对边缘进行定位的边缘检测算法是提高边缘检测的关键。此外,双目视觉在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上也有相关研究。在复杂的煤矿井下环境中,如何获得准确的煤产量数据仍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将双目视觉技术引入到对煤这种不规则物体进行体积测量之中。本文针对立体匹配的匹配精度低和煤矿
对海洋矿产资源电磁特性进行分析时常用积分方程法,该方法的核心是并矢格林函数的计算。在并矢格林函数的计算过程中,需进行索末菲积分运算,但其高震荡性、慢衰减性会导致计算过程比较耗时,因此引入神经网络方法来加快并矢格林函数的计算速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BFNN)计算平面分层介质中并矢格林函数
近年来,在计算机视觉问题研究中,行人重识别作为一个热点被学者广泛关注。行人重识别仍然存在诸如摄像头视角变化、光线变化、行人姿势变化、行人部分图像被遮挡等问题。如何提取更具有判别力的行人信息进行行人重识别仍是目前行人重识别所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在模型与算法方面对行人重识别进行研究,提出以下模型。针对传统的行人重识别方法依赖人工构造视觉特征,容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识
通过卫星云图人们可以获取不同的云型信息,其中对流云极易产生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影响航空安全飞行,严重时对人们的生活与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目前以人工经验判断为主的手段主观性强且效率低。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SSD目标检测算法,能高效且较准确地检测对流云,对天气预测以及航空安全飞行等有实际意义。本文以检测速度和精度综合表现较好的SSD模型为基础算法,利用VOC公共数据集对模型的检测能力进行测试,
随着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智能交通系统开始逐渐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关键部分是车辆检测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检测算法以其更好的检测效果,逐渐成为了主流的检测算法。YOLOv3作为目前常用的深度学习车辆检测算法之一,其对于大中型车辆目标的检测效果较差,且算法在车辆数据集上的检测精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提出了改进YOLOv3的车辆检测算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针对K-mea
随着Wi-Fi和5G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宽带、高增益、低剖面、小型化等高性能天线的需求日益迫切。超材料及其二维形式的超表面均可任意地调控入射电磁波的幅度、相位和极化等电磁参数,因此,高性能超表面天线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1)设计了一种加载超表面的WLAN天线。在矩形贴片天线的基础上,通过开槽实现双频WLAN天线,进一步加载对应于工作频段的双负超表面来提高天线的增益并改善其阻抗匹配水平。所设
随着三维仿真技术的发展,虚拟手术逐渐出现在医学领域中。正畸仿真系统是其典型应用,被广泛的应用于隐形牙套的制作。但该系统目前仍有许多不足,如牙齿分割精度不高、存在锯齿,分割速度慢,手工干预较多;牙龈变形仿真度不高、变形速度慢等。因此,对虚拟牙齿矫正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对虚拟牙齿矫正系统中如何进行更精确快速的模型分割以及如何使牙龈软组织的变形仿真更符合生理医学特性两个问题进行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成为煤矿企业的发展趋势。煤矿井下监控视频的目标检测和目标跟踪,作为井下目标行为分析和理解的手段,成为煤炭安全生产的研究热点。煤矿井下特定环境中目标检测和跟踪方法的研究,可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和有效保障。本文首先对井下视频图像的预处理算法进行改进,然后在改进的预处理算法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混合高斯模型目标检测算法进行研究,使之适用于
低照度环境下的成像,存在亮度低、细节模糊、对比度低且含有大量噪声等问题,会严重影响人眼及机器对图像信息的辨识以及后续对于有用信息的获取。因此,研究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两种基于Retinex理论的改进算法,具体研究内容为:(1)针对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存在的色彩失真,光晕伪影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融合的低照度彩色图像增强方法。该方法在HSI色彩空间对I通道进行处理,然
我国西部矿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地表广泛覆盖湿陷性黄土。因其具有湿陷特性,导致下部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与一般地质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对矿区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影响显著。论文以湿陷性黄土为研究对象,综合理论分析、土工试验、数值模拟和相似材料模拟等方法,对不同含水率湿陷性黄土下开采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展开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可为湿陷性黄土覆盖矿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和煤炭绿色开采提供一定参考价值。论文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