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原英租界人行道空间与公共活动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at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城市人行道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交通组织的建设,过分的强调交通性能使得我们忽视了人行道的日常生活属性,各种非理性的公共活动从城市人行道空间中被排挤出去。中国城市空间相对拥挤,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城区、老城区,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相对匮乏,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生活的需求。而城市人行道作为城市中分布最为广泛、最普通的、最触手可及的公共空间,能够使得独自或三五者成群的人、陌生或熟悉的人、同龄或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当地或外来者,都可以找到自己愿意参与并进行的活动,有效的缓解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紧张状况并促进了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将城市人行道作为公共空间,结合具体案例,关注空间物质要素和空间使用的关联性,并基于人的能动性,从微观角度分析活动占用空间策略的研究甚少。本论文以汉口原英租界人行道空间为例,观察记录了所筛选的五条人行道空间中发生的公共活动,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出每一类活动的特征;分析了人行道空间的平面形态、空间界面、周围物质环境要素,并讨论这些不同类型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物质要素可能对活动开展的影响;对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的关联展开研究,分析影响各类活动开展的空间物质要素、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策略,并结合案例从微观尺度深究活动的空间占用策略。最后论文指出,城市人行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行道空间的使用反映了对公共权力的诉求,并引申出老城区改造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思考,对城市人行道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新思路,强调城市人行道公共生活展示了都市社会和人文风貌。
其他文献
历史遗迹建筑有着悠久的文化信息。其中,重要的历史建筑区域体现着一座城市独特的风貌。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的消费与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历史遗迹建筑不
旅游城市体现了时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同的旅游城市有着不同的面貌、不同的城市气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已经把满足精神需求放到了一定的
随着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稳步推进,各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正在不断增长,这使得城市气候明显恶化,城市热岛现象、能源消耗剧增等一系列热环
人类很早就产生了方位的概念,古人也通过辨方正位将方位观运用于各种日常生活中,并在建筑上有着明显的表现。在我国传统建筑空间中,园林建筑中方位的变化就异常丰富。由于近
公路沿线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生态交错区。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路网不断向自然腹地延伸,全球公路的生态影响面比例已达陆地面积的15%~20%(2006年统计数据),交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代”的到来,城市居民对游憩的需求明显增长,游憩作为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者的重视。慢行系统具有节能环保、缓解交通拥堵、占
传统村落是传统社会下农业经济体制下在一定地域内的投射,是特定的人、自然环境及空间环境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整合集聚,是中国传统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鄂东南大冶地区因充足的
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上的一门创新学科,是当代城市文化背景下新兴的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它不仅对中国城市特色文化理论思想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作为一门城市
学位
日前,以县级市为主体的中小城市快速发展扩张,以山东省为例,县级市建设用地总量由2000年的501.17 km2增长到2008年的1384.64 km2,增长了176%。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城市边缘小城镇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