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生产中,种子质量是作物能否优质高产的决定性因素。在种子市场上,种子假冒伪劣问题时有发生,影响种子产业的发展。现有的种子防伪技术主要集中在外包装防伪,易被仿制,因此,针对种子本身的防伪技术亟待研究。目前,已有关于烟草、豌豆、蚕豆、花椰菜、葱、水稻、洋葱、玉米和油菜的荧光防伪研究,但在小麦种子上还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开展小麦种子荧光防伪技术的研究,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白。本文采用不同荧光化合物对小麦种子进行单一和复合包膜处理,根据对种子发芽和活力的影响、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叶绿素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及荧光标记效果,筛选出适用于小麦种子荧光防伪的荧光化合物及相应参数。并对荧光防伪标记的小麦种子进行贮藏和模拟田间土壤发芽试验,根据种子活力、生理生化及荧光变化探究小麦种子荧光防伪技术在生产上的实用性。本研究对小麦种子提出了有效的防伪理论及应用技术,也为其它类型种子防伪提供了理论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适用于小麦种子单荧光防伪的荧光化合物。选取7种荧光化合物,采用药种比1:500~1:50000包膜方式对小麦种子进行荧光标记。各处理与无处理对照种子比较后,罗丹明B、丽丝胺罗丹明B和罗丹明6G仅药种比1:50000的活力、生理未受不良影响且具荧光标记效果;臧红T和荧光素药种比1:1000、1:5000活力、生理均无不良影响且荧光标记效果较好,药种比1:5000药剂用量更少成本更低;荧光素钠药种比1:1000荧光标记效果较好且种子活力、幼苗生理无不良影响;香豆素仅药种比1:10000处理对种子活力相关指标无不良影响,但1:10000荧光效果较差。考虑到罗丹明6G对种子的毒害作用较大,且荧光效果与罗丹明B、丽丝胺罗丹明B相似,弃用罗丹明6G;荧光素钠药剂用量较多且荧光标记效果与荧光素相似,弃用荧光素钠;香豆素1:10000因荧光效果较差而弃用。因此,筛选出的荧光化合物分别是罗丹明B、丽丝胺罗丹明B、臧红T及荧光素。2.筛选出适用于小麦种子复合荧光防伪的荧光处理组合。将罗丹明B、臧红T、荧光素、香豆素设置成不同的复合荧光组合对小麦种子进行荧光标记:罗丹明B+荧光素(RB+F)、臧红T+荧光素(ST+F)、罗丹明B+香豆素(RB+C)、荧光素+香豆素(F+C)、罗丹明B+荧光素+香豆素(RB+F+C)处理。FFFF标准发芽试验结果显示,与无处理对照比,所有处理的发芽、活力、抗氧化相关指标均未受不良影响,RB+F和ST+F双荧光复合处理的荧光标记效果较好,且成本相对更低。因此,罗丹明B+荧光素、臧红T+荧光素处理可用于小麦复合荧光防伪标记。3.研究了贮藏过程荧光标记小麦种子的活力和荧光标记效果的变化。将筛选出的单一和复合荧光防伪标记的小麦种子分别在室温和低温(5℃)下贮藏6个月。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贮藏过程中荧光标记小麦种子的活力指标、幼苗生理和荧光表现均未随贮藏时间而有不良变化,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室温贮藏的种子活力、生理及荧光均在贮藏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说明荧光标记包膜处理在小麦种子低温贮藏中具有适用性,为小麦种子荧光防伪研究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研究了荧光标记包衣种子贮藏后在田间土壤中的发芽生理特性、荧光表现和荧光化合物残留。经过低温贮藏6个月的各处理小麦种子模拟田间土壤发芽,其发芽势、发芽率、苗高、苗干重和生理均未受不良影响,发芽过程始终能观察到荧光。荧光化合物在土壤里的残留量极低甚至未能测出。本研究为荧光防伪小麦种子在大田试验中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