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口角蜗轴区的组织学观察和利用电脑三维重建技术对其进行立体建模,研究蜗轴的性质、位置、组成、形态及其周围参与肌肉的结构特点,为临床上下面部整形美容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①切取标本双侧蜗轴区组织,大小为21mm×27mm×10mm。同时于口角的内下方做一切迹并进行石蜡包埋,切片,切片厚度为15μm,每隔一张取材,去掉表皮以下未见肌肉组织的切片共获得双侧切片170张。使用Verhoeff碘-苏木精染色,用显微镜观察。②利用图像分析仪的Grab large image功能将每个视野下的图像在4倍光镜下进行逐一的无缝拼接,将拼好的图像利用Photoshop CS2软件上进行图像配准,并采用钢笔描绘人工对图像中各个结构进行提取,同时赋予不同颜色,将保存到的伪色图输入到重建软件WinSURF进行三维重建。结果:①蜗轴位于口角的侧方,在蜗轴区可见少量的弹性纤维和大量的胶原纤维,同时可见组成蜗轴的肌肉相互交织。②通过三维重建模型可见蜗轴整体呈现不规则的尖部圆钝的锥体形,其尖部和底部均为不规则类椭圆形。笑肌、提口角肌、颊肌、颧大肌、口轮匝肌、颈阔肌蜗轴部和降口角肌参与了蜗轴的组成。还看见位于蜗轴外上方的面动脉。③对三维重建模型的测量可得:右侧共91张切片,总厚度为2.715mm,其中蜗轴共出现在54张切片上,厚度为1.615mm。通过对三维空间模型的测量可知:蜗轴尖部位于口角外侧距口角的距离为11.74mm;蜗轴尖部的周长为15.49mm,面积为18.37mm2;蜗轴基底的周长为39.89mm,面积为50.98mm2。左侧共79张切片,总厚度为2.365mm,其中蜗轴共出现在43张切片上,厚度为1.315mm。通过对三维空间模型的测量可知:蜗轴尖部于口角外下方距口角的距离为8.74mm;蜗轴尖部的周长为13.35mm,面积为16.35mm2;蜗轴基底的周长为31.78mm,面积为42.22mm2。结论:1.蜗轴整体呈现不规则的尖部圆钝的锥体形,其尖部和底部均为不规则类椭圆形,由相互交织的肌纤维、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构成。本实验标本右侧蜗轴位于口角外上方,左侧蜗轴位于口角侧方。2.通过对三维重建模型可见笑肌、提口角肌、颊肌、颧大肌、口轮匝肌、颈阔肌蜗轴部和降口角肌参与了蜗轴的组成。3.我们实际认为的口轮匝肌周部远端并不是完整的弧形片状区域,而是一个被蜗轴占据的缺失区域;所谓的上下角应属于颊肌上下束与口轮匝肌的移行结构。4.标本中面动脉从下颌分出后从外上方跨过蜗轴,其中右侧仅可见切片范围内的一支通向口角,而左侧可见面动脉在跨过蜗轴之后发出两支分别通向口角和鼻翼。5.针对蜗轴这样一个人为界定具有空间及组成复杂性的解剖结构,我们采用了薄层连续断面图像采集及三维重建对蜗轴三维图像进行构建,实验证明这是一种对复杂细微的结构进行立体观察研究的可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