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谐谑曲乐章的创作分析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arca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谐谑曲原意为“戏谑”,“玩笑”。这一体裁最早产生于十七世纪意大利,首先被应用于世俗声乐作品,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器乐曲中。海顿将谐谑曲引进奏鸣曲套曲并确立了它的使用地位,贝多芬发展了这一体裁,贝多芬最早在交响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大型器乐套曲中,用谐谑曲取代小步舞曲,作为套曲中一个固定的乐章。谐谑曲在浪漫主义早中期得到广泛的流行与发展,十九世纪中叶由肖邦等作曲家发展至高峰。二十世纪后,音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许多作曲家开始尝试新的作曲技法,给谐谑曲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明确标有谐谑曲乐章的一共有7首。贝多芬在这些奏鸣套曲中,将谐谑曲以固定乐章的形式取代了典雅的小步舞曲,他充满个性的谐谑曲乐章多用比传统小步舞曲活泼的三拍子写作,旋律明快,调性多变,成为整个奏鸣套曲的纽带。本文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7个谐谑曲乐章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从曲式、调性、旋律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其特点,希望藉此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谐谑曲乐章。
其他文献
期刊
广交会是国内“第一展”,因其历史、规模通常被视为我国现代商业展览活动的典型代表,其展示设计在我国现代商业展示设计行业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论文首先对国内外近现代商业
文字的产生促进了书籍的形成,从最初的甲骨刻辞到今天以纸张为材料的书籍乃至借助网络传播的电子书,书籍的发展变化昭示着人类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背景。二战后科
本文提出了一种特高压串补隔离开关的操作过电压保护措施,设计出一种阻尼电阻器,阻尼振荡,降低操作波陡度,幅度和频率,避免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受到绝缘损害,并通过试验对
1996年,在联合国环境会议上,关于保障儿童合法权益的公约被首次提出,其中涉及到四个有关的原则,例如关于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的基本保障问题等。在这次会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