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谐谑曲原意为“戏谑”,“玩笑”。这一体裁最早产生于十七世纪意大利,首先被应用于世俗声乐作品,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器乐曲中。海顿将谐谑曲引进奏鸣曲套曲并确立了它的使用地位,贝多芬发展了这一体裁,贝多芬最早在交响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大型器乐套曲中,用谐谑曲取代小步舞曲,作为套曲中一个固定的乐章。谐谑曲在浪漫主义早中期得到广泛的流行与发展,十九世纪中叶由肖邦等作曲家发展至高峰。二十世纪后,音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许多作曲家开始尝试新的作曲技法,给谐谑曲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明确标有谐谑曲乐章的一共有7首。贝多芬在这些奏鸣套曲中,将谐谑曲以固定乐章的形式取代了典雅的小步舞曲,他充满个性的谐谑曲乐章多用比传统小步舞曲活泼的三拍子写作,旋律明快,调性多变,成为整个奏鸣套曲的纽带。本文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7个谐谑曲乐章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从曲式、调性、旋律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其特点,希望藉此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谐谑曲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