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翻译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从认知语言学隐喻角度来探讨《红楼梦》隐喻翻译的研究却并不多见。隐喻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曹雪芹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时使用了众多隐喻,甚至对小说结构及叙事方式的安排也具有隐喻性。小说中大量存在的隐喻不仅是《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也是其独特创作思维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红楼梦》极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因此,《红楼梦》隐喻翻译研究是《红楼梦》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研究发生了由修辞观到认知观的转向,由此隐喻的认知功能得以凸显。更为重要的是隐喻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引导人们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在此基础上,乔治?莱考夫和马可?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对隐喻的概念加以进一步阐释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这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即隐喻翻译以译者的文化认知体验为基础,是一个在目的语中再现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由此可见,借助隐喻的认知功能,对于理解《红楼梦》小说人物刻画有更为精准的把握。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本文从《红楼梦》中归纳总结出五类关于探春形象刻画的隐喻主要表现形式:外貌隐喻、性格隐喻、能力隐喻、爱情隐喻以及命运隐喻,并以霍克斯译本为例,对各类隐喻的翻译进行描述性研究,试图探讨霍克斯在隐喻英译过程中是否准确实现了原文中隐喻的认知功能以及隐喻翻译在对探春人物形象的再现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影响。研究表明,由于汉英文化差异、特定的文学语境以及上下文语境等因素的影响,霍克斯在英译关于探春形象刻画的隐喻时往往有隐喻意象缺失或是隐喻意义表达欠佳的情况发生,因此不能完全准确地实现原文中隐喻的认知功能,这也导致探春的人物形象在该译本中并未得到完美再现。但是,如果译者通过直译加注或者意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处理隐喻翻译,其隐喻的认知功能必定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推而广之,希望这一研究能够对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研究有所帮助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