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民国时期政治经济衰败,但学术大放异彩。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西方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传入,强烈的冲击着中国传统学术。当时著述兴盛,流派纷呈,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过渡的重要时期,现代学术开始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关于老子年代,孔老先后问题的争论,几乎汇聚了当时所有的精英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晚出说”和“早出说”两派观点。早出说认为传统的观点是正确的,老子其人其书年代在孔前,这一派的观点以胡适为代表,支持胡适的只有张煦、张福庆、高亨、叶青等数人。晚出说观点认为老子其人其书的年代在孔子的年代后,后到什么程度则说法不一,这一派观点以梁启超为代表,支持他的学者有顾颉刚、钱穆、冯友兰等数十位当时的精英学者。随着考古学的发展,1973年马王堆汉墓帛书以及1993年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基本证明了司马迁的记载是有所依据的,出土的文献偏向于传统的说法。本文的研究将不再纠结于历史上真实的孔老先后关系,而是试图从20世纪二三十代的学者们是怎么论证诉说他们眼中的孔老先后出发,发现某些现代学术方法的因子。当时的精英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没有结论的研究”,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中国现代学术的某个侧面,其中反映的不仅是研究结论的问题,而且是学术方法和方向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当时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以管窥现代学术的兴起,进而揭示现代学术的一些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