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东北东部边境县及县级市与朝鲜、俄罗斯接壤,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对外贸易的窗口和重要通道。但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背景以及本地区特有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致使东北东部边境县域与东北地区传统的农、林、牧、工、矿等典型的县域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和个性差异。随着全球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向北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东北东部边境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到其所在省、市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更关系到新时期本区域的安全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东北东部边境22个县(市)为研究对象,依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区域分工合作理论、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产业集群等理论,首先,从整个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入手,分析东北东部边境22个县(市)的发展水平。其次,选取人均GDP作为指标,运用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剖析了东北东部边境22个县(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并选取10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了其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异;第三,分析此种差异产生的因为;最后结合东北东部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即遵循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立足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最终形成产业集聚和极化作用,缩小东北东部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变“边界屏障”为地缘优势,实现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国内分工协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促进东北东部边境地区县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