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粮霉菌对粮食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防控储粮霉变的关键在于霉菌活动的监测。虽然可用于霉菌监测的技术有很多,但至今仍没有非常完善的解决方案。利用CO2浓度变化来监测储粮霉菌活动情况,不需进仓采集粮食样品,而且容易实现在线远程自动化,具有很大发展前景。本试验主要研究粮堆中CO2的形成及粮食在不同环境温度、不同密封性、不同霉变位点、不同发霉量、不同粮食品种下粮堆内CO2的浓度变化,并对未密封粮堆中CO2的散失速率及粮堆中霉变部位的判定进行了探讨。因此,研究霉菌活动产生CO2及其粮堆的扩散规律,有利于对储粮霉菌活动进行早期评估。研究粮堆中CO2形成,结果表明,粮堆局部发霉时,霉菌呼吸产生的CO2占主导地位;当密封粮仓中无发霉现象时,整个粮堆内CO2浓度变化不显著,而有发霉现象时,粮堆局部范围内CO2会显著增高,粮堆内底层、中层、上层和表层之间的CO2浓度变化显著,因此,通过检测粮堆内CO2浓度的变化,可以有效的监测粮堆中霉菌的活动。进一步研究了,环境温度、粮仓密封性、霉变位点、发霉量对粮堆中CO2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温度高,密封性好,发霉量多的粮堆内CO2的扩散较明显,且从水平方向上看,局发霉点位置附近的检测点浓度较高;从竖直方向上看,有霉变粮食的粮层CO2浓度变化显著,粮堆中CO2浓度值最终表现为底层>中层>上层>表层。对不同粮食种类中CO2浓度变化的检测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稻谷中CO2浓度变化规律相同,但粮堆中积累的CO2浓度不同,储藏35d时,粮堆底层积累的CO2浓值度分别为4.876%,4.454%,3.956%。比较了小麦和玉米在未密封状态下的散失规律,结果表明,释放源移除后,粮堆内CO2的浓度迅速下降。储藏0.5d时,小麦中发霉部位的CO2浓度下降了74%,玉米中发霉部位的CO2浓度下降了82%;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整个粮堆内的CO2浓度趋向均匀分布。探讨了粮堆内霉变部位的判定,结果表明,发霉位点相同时,粮堆内CO2浓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发霉点位置改变,粮堆内CO2浓度的变化规律也随之改变,通过粮堆内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可以为粮堆霉变部位的判定提供参考依据,完善了储粮霉菌危害活动早期预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