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区附近微动脉瘤高强度光凝与改良ETDRS光凝方案在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对比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edaishu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眼部最常见的并发症,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造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中发现,导致黄斑水肿的渗漏主要来源于微动脉瘤和扩张的毛细血管。目前对于已发生的黄斑水肿还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玻璃体切割术可以通过消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来缓解黄斑水肿,主要适用于激光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水肿。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黄斑光凝治疗对消除或减轻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有明确疗效,是目前治疗的首选方法,而黄光在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上优于其他波长激光。在方法上,ETDRS方案对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多数DME,但对有些微动脉瘤不能成功封闭,因此有些水肿并不能消退,并且对微动脉瘤重复光凝会增加产生中心暗点和脉络膜纤维增殖、新生血管的危险性;改良ETDRS方案降低了前面方案的副作用,但对微动脉瘤的封闭并没有改善。本研究通过对DME患者随机进行高强度封闭微动脉瘤和改良ETDRS光凝方案治疗,探讨高强度封闭微动脉瘤治疗方案在治疗和降低DME复发是否优于改良ETDRS方案。方法:1 将48例(91眼)DME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组(试验组)和改良ETDRS组(对照组),随访时间为<WP=4>1、3、6个月,于光凝前后进行视力、眼底检查和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查,比较两组在视力改善、减轻黄斑水肿及微动脉瘤封闭方面有何异同。2 对两组病人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中心30°视野光敏感度检查,比较两组中心凹光敏感度、中心10°平均光敏感度在治疗前后有何差异。3 对两组病人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检查,比较两组中央第一环b波振幅密度和a、b波潜伏期,及第二环平均b波振幅密度和a、b波潜伏期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1 光凝后两组在提高视力、减轻黄斑水肿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强度激光组由于原有微动脉瘤封闭不足而继续渗漏的5眼(10.9%),改良ETDRS组有14眼(31.1%)。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X2=5.642)。2 高强度组与改良ETDRS组中心凹光敏感度光凝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光凝后6个月,两组中心10°平均光敏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P<0.05),但两组下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5)。3 光凝前后两组中央第一环b波振幅密度和a、b波潜伏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光凝后6个月,两组第二环平均b波振幅密度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P<0.05),a、b波潜伏期较治疗前显著性延长(P<0.05),但下降和延长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5)。结论:1 高强度激光光凝黄斑附近微动脉瘤与改良ETDRS光凝治疗方案在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同等有<WP=5>效,但高强度激光与改良ETDRS方案相比,对微动脉瘤的封闭效果要好。2 高强度激光光凝黄斑附近微动脉瘤与改良ETDRS光凝治疗方案在对黄斑功能影响上无显著性差异。
其他文献
背景糖尿病心肌病变(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M)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并发症。目前认为DM的发生与发展主要与AGEs生成增多密切相关,AGEs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通路引起氧化应激,
目的: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常见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群采用不同诊断标准的的研
目的:目前射频消融术治疗预激综合征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术前初步确定旁道部位对于简化心电生理检查及消融程序,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回顾文献发现,90年代
目的:通过观察红细胞超微形态和检测红细胞C受体花环形成率(RBC-C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RBC-ICR)、表达CD阳性的红细胞百分率、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目的:研究丹参对CCL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论:丹参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稳定生物膜,保护线粒体,对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丹参对NF-κB、
目的:  机械通气是危重患者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可以挽救众多病危患者的生命,然而也可以导致肺部损伤,造成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lunginjury,V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