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本地区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提供干预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2016年6月1日-2017年6月30日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早产儿176例,入院后均予以头颅MRI检查,记录并分类以头颅MRI诊断早产儿脑损伤的结果,记录与早产儿脑损伤有关的危险因素: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有无新生儿窒息、生产情况、受孕方式、有无胎膜早破、有无妊娠相关疾病、产前是否使用硫酸镁、产前是否使用激素、是否使用机械通气、有无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等.(2)将早产儿脑损伤病例分为非出血性脑损伤组和出血性脑损伤组(3)先分别将两类脑损伤组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其次将有统计意义(P<0.05或专业上有意义)的单因素行logistics分析,分别统计两组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1)在176例早产儿中,有脑损伤62例,无脑损伤114例,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为35.2%(62/176),非出血性脑损伤30例为主,占48.3%(30/62),其中脑白质损伤(CWMD)19例,缺氧缺血性改变11例;出血性脑损伤约为37例,占59.6%(37/62),主要为脑室周围-脑室内(PVH-IVH)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非出血性脑损伤合并出血性脑损伤6例,占9.6%(6/62)。(2)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的六种高危因素中:性别(P=0.025)、分娩方式(P=0.00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早产儿出血性脑损伤组:单因素分析:分娩方式(P=0.01)、出生体重(P=0.053)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专业上有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分娩方式(P=0.07 OR=0.303)、出生体重(P=0.033 OR=1.859)对出血性脑损伤有独立的影响。剖宫产发生出血性脑损伤的机率低于顺产,低出生体重发生出血性脑损伤的机率低于高出生体重。(4)非出血性脑损伤组:单因素分析:性别(P=0.04)、胎膜早破(P=0.038)、呼吸暂停(P=0.035)、机械通气(P=0.023)、败血症(P=0.03)、低钙血症(P=0.035)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4 OR=0.348)为非出血性脑损伤的独立影响。新生儿性别为女性的发生非出血性脑损伤低于男性,胎膜早破(P=0.016 OR=2.94)、败血症(P=0.011 OR=6.042)、低钙血症(P=0.083 OR=6.028)为危险因素。结论:(1)本地区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约35.2%,以出血性脑损伤中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为主、非出血性脑损伤中以脑白质损伤(CWMD)为主。(2)存在多种高危因素时,剖宫产可降低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率。(3)在非出血性脑损伤中,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败血症、胎膜早破、低钙血症增加了非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率。(4)早产儿脑损伤与多种因素有关,围生期应积极防治这些因素,以降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