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甘菊内酯的提取分离、结构修饰及抑菌活性研究

来源 :贵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c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拟通过对薇甘菊内酯结构的修饰,得到抑菌活性更好的化合物,为下一步开发薇甘菊内酯作为新型抗菌先导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利用柱层析法,富集薇甘菊内酯,为下一步实验提供充足的样品。(2)采用Heck等反应,针对薇甘菊内酯C-13末端烯基进行结构修饰,通过分离得到一系列薇甘菊内酯衍生物。(3)采用96孔板法测试测试薇甘菊内酯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和抑菌谱。结果:对薇甘菊内酯进行了富集,并对其C-13末端烯基进行了结构修饰:引入各类苯胺取代芳环的化合物5个,引入各类氟苯取代芳环的化合物4个,引入各类烷基取代芳环的化合物13个,1个化合物引入噻吩环,共得到了23个薇甘菊内酯衍生物。2个苯胺取代化合物产量太少且溶解度较差,故只对21种衍生物进行了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W12号样品对5种测试菌均有活性,且活性均强于薇甘菊内酯,W22号样品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最好,MIC值不仅小于薇甘菊内酯,也小于阳性对照药氨苄青霉素;W3、W5和W21号样品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强于薇甘菊内酯,和氨苄青霉素的相同;样品W3、W6、W10、W11、W13、W19、W21和W2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均强于薇甘菊内酯。结论:通过对薇甘菊内酯的结构修饰,得到多种抑菌活性较好的薇甘菊内酯衍生物,部分衍生物抑菌活性强于母核化合物薇甘菊内酯,但所得到的衍生物均存在溶解性不好的问题,可能会降低其抑菌活性,也会制约其成药性的评价,故还需对薇甘菊内酯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修饰,以期获得活性更好、成药性更优的衍生物。总之,本试验结果为薇甘菊内酯在新型抗菌药物研发的方面奠定了基础,也为薇甘菊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描述和分析贵州省某民族自治州某县苗族布依族儿童情绪化进食行为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苗族布依族儿童情绪化进食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某民族自治州某县3个乡镇的小学和初中各1所(共6所)12~15岁在校学生2078人(苗布依族942人和汉族1136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问卷、情绪化进食量表(EES-CA)、社会支持量表(SSRS)、匹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了解微小核糖核酸-7(micro RNA-7,miR-7)是否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er,EGFR)基因,观察EGFR基因在miRNA-7调控下发生的相应变化,进一步探讨miRNA-7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寻求靶向治疗肝癌新的靶点。方法:(1)常规传代培养人HepG2肝癌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miR-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SD大鼠肾脏撞击伤模型后,检测大鼠血尿素氮、血肌酐及肾脏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的表达,并应用尿毒清颗粒进行干预,检测药物对创伤后肾脏组织影响,检测其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的表达水平的改变情况,为肾脏撞击伤后药物治疗的选择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三组:(1)正常对照组(A组,n=5只)、(2)单纯创伤组(B组,n
二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及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二维材料α-MoO3作为一种重要的n型半导体,其形状、尺寸和性能均具有良好的可调性。对MoO3性能调控和缺陷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就α-MoO3的制备,热分解缺陷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性能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采用气相沉积制备α-MoO3单
目的:研究BIRC5基因转染的BMSCs与XACB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骨对早期SONFH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并鉴定其表型及多向分化潜能;将BMSCs和XACB复合培养,检测生物相容性;BIRC5慢病毒转染BMSCs,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BIRC5表达情况;采用Di R标记BIRC5转染的BMSCs,随后将BMSCs与XACB进行复
目的:探讨上肢有氧训练对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肺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骨科及康复科收治的胸段(T1-T12)脊髓损伤患者,共计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n=15例)和有氧训练组(n=15例),另选取正常人15例,纳入正常对照组。常规康复组和有氧训练组受检者在治疗前及康复治疗4周后分别对所有受检者进行肺功能评定、膈肌功能评定、肺部感染率评定、
目的:研究芪斛楂颗粒不同部位对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活性的影响,筛选有效部位;研究有效部位对脾虚模型大鼠胃肠功能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探索;对芪斛楂颗粒的药效物质进行初步研究;建立多指标成分及总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并对重金属及农药残留进行限度检测,提升芪斛楂颗粒的质量控制水平。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芪斛楂颗粒4个部位对RAW264.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筛选有效部位
目的:(1)比较HFp EF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基本临床资料,从而探讨HFp EF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2)探讨CysC、NT-pro BNP、cTnT和UA在HFp EF患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03月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心内科及体检中心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272例,其中HFp EF患者162例(男性69例,女性93例),正常对照组110例(
目的:苹果酸酶2(Malic enzyme2,ME2)可以催化苹果酸转化产生CO2和丙酮酸,是糖酵解、葡萄糖生成和脂肪酸合成的必备条件,ME2在多种肿瘤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对肿瘤的增殖、凋亡和迁移产生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而ME2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作用目前仍然未知,本研究拟探索ME2在HCC中的表达水平,对HCC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EMT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