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允价值问题近十几年来一直是国际会计前沿中一个极富挑战性的争议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2007年美国的房地产次贷危机,引起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从而暴露出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不足和缺陷,我们需要反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否真正反映了金融工具的价值和风险。同样,我们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来检验我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我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与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影响。揭示了现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允,公允价值计量数据不易取得,主观随意性较大等缺陷和不足。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研究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对上市公司2007年、2008年、2009年财务报表及附注的影响,观察发现我国的经济特征之一:虚拟经济在我国规模较小尚未成熟,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商业银行仍然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我国虚拟经济不很成熟还表现为资本市场总体上没有达到理性投资的程度,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购买股票不关心企业基本面,也得不到合理的投资回报,往往主要是为赚取差价。尽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提供的财务报告反映了企业基本面的情况,但真正使用财务报告进行投资决策可以说还没有成为主流。金融工具分类不明确;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能成为部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工具;同时提出了明确金融工具的分类;并将金融工具成本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充分披露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