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雾霾席卷全国大地,引起人们的阵阵恐慌。雾霾作为一个全新的名字出现在各大媒体上,进入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北京开始将PM2.5的指数作为判定雾霾天气的标准。3年过去,雾霾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陕西地区也未能幸免,全年蓝天天气不足一半,空气质量令人堪忧。雾霾这个词语开始逐渐被市民熟知,我们思考着如何治理雾霾,如何让我们的家人远离雾霾的侵袭,媒体的报道为我们获取雾霾信息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本文将依据麦库姆斯和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西安晚报》和《华商报》的雾霾文本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分析研究,探讨两报在雾霾报道中的相同、差异之处,议题建构的特点,议程设置的不足,以及依据议题设置的持续性建构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对纸质媒体特别是都市报在雾霾报道中更好进行报道提供依据。选取《西安晚报》和《华商报》2016年度雾霾报道为研究对象,因为两报是陕西地区知名度和读者群较大的都市报,《西安晚报》有效样本为83个,《华商报》有效样本109个。通过分析研究,《西安晚报》和《华商报》确实存在着相同相异的地方,比如在数量上,两报都十分重视雾霾报道,存在季节性报道方式:在议题类别上,两报议题多元化,倾向于官方议题;在版面编排上,《华商报》更富有创新型,更易抓住读者注意力,强调议题等。在得出以上结论的基础上,分析两报在议题建构上的特点,发现两报以数量和时间节点强化议题,版面编排贴近受众,多元化主题引导受众,权威信源定义议题。并继续探讨两报在雾霾议题建构中存在着公共话语失衡、议题比例失当、缺乏公众察觉等问题,进而对两报在今后的报道中提出创新性路径研究。希望两报能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在报道中的作用,强化议题建构的功能,重视受众反馈,主动承担大众媒体舆论引导的责任,提升记者的责任内涵。本研究认为分析《西安晚报》和《华商报》的雾霾报道,可以引导大众传媒特别是都市报纸认识自己议题建构的特点,积极地建构雾霾议题,改进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公众关注环境污染,真正做到关心环境、热爱环境保护,促进人人参与环境治理,真正令雾霾问题得到彻底治理,实现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