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至2013年对洋山港近岸海域大、小洋山码头以及港区航道区域浮游动物进行生态调查,分析洋山港海域浮游动物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多样性等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1、在对洋山港大、小洋山码头两周年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的调查中,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0种,其中节肢动物31种,占种类总数的77.5%;其次为腔肠动物3种,占种类总数的7.5%;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各2种,各占种类总数的5%;毛颚动物和脊索动物各1种,各占种类总数的2.5%。其中2012年的大、小洋山码头中,浮游动物密度最高的月份均为8月份,分别为34.36ind./L和45.82ind./L。密度最低的月份均为12月份,分别为0.03ind./L和0.14ind./L。在2013年的洋山港大、小洋山码头的浮游动物调查中,小洋山码头密度最高出现在5月份,为2.37ind./L,密度最低出现在1月份,为0.04ind./L。而与之相对的大洋山码头密度最高出现在7月份,为1.54ind./L,密度最低出现在1月份,为0.01ind./L。2012年两个码头优势种均为四刺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tetraspina)(小洋0.079、大洋0.073)、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小洋0.043、大洋0.055)以及帚毛虫(Sabellaria)(小洋0.062、大洋0.057);2013年,优势种有所改变,为四刺窄腹剑水蚤(L.tetraspina)(小洋0.306、大洋0.311)、针刺拟哲水蚤(P.aculeatus)(小洋0.092、大洋0.106)以及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小洋0.025、大洋0.023),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0.022)为2013年大洋山码头的优势种。通过两年的比较不难发现优势种种类有所增加,且突出优势种更为显著,季节变化较为明显,秋、冬季节密度低,而春、夏季节密度高。 2、2012年对洋山港航道浮游动物进行季节变化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浮游动物53种,其中节肢动物43种,占种类总数的81.1%;其次为腔肠动物3种,占种类总数的5.7%;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脊索动物各2种,各占种类总数的3.8%;毛颚动物1种,占1.9%。浮游动物的密度呈现春季与夏季高的双峰特性。全年平均密度为19.67ind./L。其中8月份最高,为121.48ind./L,12月份最低,为0.10ind./L。共发现有6种优势种,其中四刺窄腹剑水蚤(L.tetraspina)为全年优势种,且在冬季优势最强,优势度为0.48,夏季最弱,优势度为0.04。克氏纺锤水蚤(A.clausi)为春、秋、冬季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为夏季和秋季的优势种,针刺拟哲水蚤(P.aculeatus)为夏、秋、冬季优势种,帚毛虫(Sabellaria)仅为春季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秋季优势种。针刺唇角水蚤(Labibocera euchaeta)已不再是优势种。由于季节的变化导致浮游动物生物种类变化较为明显。 3、2013年对由于采样地点的变化,所以对洋山港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第二次调查,在调查中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0种,其中节肢动物31种,占种类总数的77.5%;其次为腔肠动物3种,占种类总数的7.5%;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各2种,各占种类总数的5%;毛颚动物与脊索动物各1种,各占种类总数的2.5%。由于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浮游动物呈现明显的季节特性。其中8月份采集到的浮游动物密度最高,为21.86ind./L。而10月份采样中浮游动物密度最低,为1.31ind./L,较2012年有所增加。不同月份所采集到的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不同,其全年优势种为四刺窄腹剑水蚤以及针刺拟哲水蚤,而其余优势种则在不同航次中不同季节中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