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及其应用的分析研究——以慈城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f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檐廊空间是广泛存在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空间形式,以其独特的空间特质,在建筑群体布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基本的交通功能之外,也作为建筑组群中重要的半室外活动空间以及室内外过渡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理论的不断革新,建筑实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现当代建筑师开始有意无意的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檐廊空间作为一种积极的空间,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实践中被运用起来,层面多样,却也不乏问题存在。因此,本文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檐廊空间及其在现当代的应用作为研究课题,尝试通过对传统空间的解析及应用案例的解读,探寻中国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在现当代继承与演化的多方可能性。  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绪论。提出本文的研究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通过对檐、廊等相关概念、檐廊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特性的研究,确定本文中檐廊空间的研究范围。  第三章,探讨中国传统建筑檐廊空间的解析方法。首先对檐廊空间进行分类,抽取三种基本类型,并对其变体进行归纳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传统建筑组群层面,对檐廊空间的分布组织状况进行梳理。最后运用类型解析方法,对慈城的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实例进行解析,并通过对其更新情况的研究展现新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对传统建筑空间的更新要求。  第四章,从现代空间理论的视角,结合人的行为与心理,对于传统建筑檐廊空间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尝试在传统建筑檐廊空间的群体组织和单体构成中搜寻具有现代成分的设计语言,为下文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在现当代的继承与演进做铺垫。  第五章,以传统建筑檐廊空间特征为基础,结合传统檐廊空间原型,对现当代国内传统檐廊空间继承与演化的实例进行解读,从群体组织与单体两个方面探讨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在当代继承和演化的多方可能性。  第六章,结语。简要总结论文期间的研究工作,提出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90年代末以来,为了重塑现代工业体系,盘活中心城区旧厂房(工业楼宇)存量国有资产,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中小企业的创业发展,我国以上海为首的大城市纷纷借鉴国际大都市的成功经验
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大气污染,全球温室效应,面对生存危机,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国家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一方面能源供应紧张,另一方面建筑能耗在国家总能耗中
现代园林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的现代运动大潮中,伴随着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产生的。作品形式有别于各种类型的传统园林形式,有其显著的自身特点。虽然现代主义在整个现代园
目前,世界旅游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尤其是我国的旅游业,旅游的人数和旅游的收入都在不断的快速增长。1978年,来华入境旅游人数只有181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3万人次),国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经历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更新就成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其突破某些发展瓶颈,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的有效手段
今天城市设计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展,城市的属性也在不断地被激发、被定义。新的设计要素也在不断产生,如何阅读、记述、书写这些新的设计要素不仅仅是术语学上的问题。更是设计操
包括广州在内的一些大城市很关注轨道的建设和投资,而对相应的城市土地使用和开发却未给予足够重视,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将轨道发展和城市开发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区域性竞争,我国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为促进区域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近几年来,我国东部
本文是在广州市轨道交通进入高速建设期、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广州边缘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开发的基础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例调研相结合的的方法初步提出位于城市边
伴随着建筑的发展,建筑对环境的调控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雷纳·班纳姆认为,回顾人类建筑史,有3种常用的环境调控模式:“保温型"(conservative),“选择型"(selective)和“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