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强化传质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she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美国科学家Choi提出了纳米流体这个概念,即由纳米颗粒和基液构成的两相悬浮液,开启了纳米技术应用于热能和传质工程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本文通过比较亲水性和疏水性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和其吸收CO2的强化效果,对纳米流体气液传质的增强作用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  利用两步法制备了稳定的Al2O3-H2O和CNTS-H2O纳米流体,并采用观察溶液沉降、红外、紫外和透射电镜(TEM)等测定手段对纳米流体的悬浮稳定性和分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纳米流体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并根据制备条件的不同,存在一个最佳值。  设计并建立了一套气密性良好的纳米流体强化气体吸收试验装置,通过观察吸收反应器与参考器之间的压强差,探讨了不同纳米颗粒的加入对吸收过程的强化作用。对于Al2O3-H2O纳米流体,其强化CO2吸收的增强因子E随着纳米氧化铝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先增大后趋于平缓;随着超声时间变长,先增加后缓慢下降;随着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先增强纳米流体的吸收效果,含量再增加,就会由于SDBS过量抑制纳米流体的强化吸收效果;随着转速的加快,吸收增强效果减弱;对于CNTS-H2O纳米流体,因为固含量较低且CNTS本身的疏水性,增强因子E随着CNTS颗粒质量分数和超声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着酸化时间和硝酸用量的增多,呈现先增大到最大值后下降的趋势;随着转速的加快,削弱了纳米流体对CO2的强化作用,转速越快,吸收增强因子E越小。  最后采用了Nagy等人提出的扩散系数D方程,对纳米流体强化CO2吸收的情况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扩散系数D的增大,颗粒直径的减小和颗粒最大吸附量的增大,增强因子E呈现单调上升趋势。而且以此模型计算得出的结果在纳米氧化铝颗粒固含率较低时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但随着纳米氧化铝固含率的增大,颗粒开始团聚,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差距逐渐加大;对于CNTS颗粒,实验结果与考虑了吸附作用的模拟结果略有增强,但是总体趋势相同。
其他文献
青年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之寄所,当代青年更应保持高度自信,以积极进取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办事态度去铸就属于今日泱泱华夏的无上荣光.
作为中国公民,不仅需要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化知识,同时还要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的初中学生,肩负着祖国复兴的重任,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便是阅读,正确使用阅读文本,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便以此为立足点,探究阅读对幼儿口头表达能力的意义,并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但有意或无意服用过量对乙酰氨基酚可使人产生急性中毒反应。临床中,超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0.5~4 h后,血液内其浓度达到150 mg/L~200 mg/L,即可引起急性中毒。目前临床中针对急性中毒的治疗手段包括:催吐、洗胃和活性炭吸附药物。但这几种治疗手段效率低,无针对性,病体耐受程度要求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口服排毒乳液用于清除过量对乙酰氨
在过去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养成有所忽视,导致于整体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下,初中
从数学公开课存在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需要将一种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并不断反射到我们的教学行为.简而言之,判断一种教学方法的优
应各地教育部门的要求,2020年初全国大学生在线进行体育课,同时许多学生在体育课之外又有锻炼需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手机APP、自己研究等方式居家锻炼,每个人的锻炼环境不
期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化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高中图书管理的建设工作中,在这个背景下,也加快了图书管理的工作、提升了图书管理的效率.基于此,本文
音乐作为一种美妙的事物,为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增添了些许乐趣.而二胡作为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我们的日常闲暇之余活动,从而促进我国二胡演绎事业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