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枝角类又简称“溞类”、“水溞”,俗称“红虫”,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鳃足亚纲(Babchiopoda),枝角目(Cladocera),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内陆半咸水中。枝角类对食物的选择是关系生长、生殖过程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枝角类传统人工培养中一般以单细胞藻类、酵母、Banta液等作为饵料,比较费工费时,而以微颗粒紫菜粉作为枝角类饵料是一项新的尝试。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用紫菜粉大量培养枝角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间,研究了枝角类对紫菜粉的利用机制;探索微颗粒紫菜粉对枝角类的种群变化及生殖的影响;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紫菜粉、小球藻、酵母、Banta液(牛粪1.5g+干稻草2g+沃土20g+水1000cm3)4种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分析了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对铜、镉毒性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检测了紫菜粉投喂下的蚤状溞、蒙古裸腹溞SOD与POD酶活力大小。获得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实验证实微颗粒紫菜粉在培养枝角类的过程中发生自然酶解,酶解微生物普遍存在于环境中,水源微生物占主导作用,72h时其降解能力是空气和藻源微生物的3倍,是溞源微生物的2倍。(2)研究发现,枝角类不能利用紫菜粉酶解后的单糖等营养物质,而是利用粒径小于25um的细胞碎片及原生质体等。(3)通过观察紫菜粉及其酶解液投喂后蚤状溞和蒙古裸腹溞种群生长与生殖状态,发现直接投喂紫菜粉0.15mg/ml时蚤状溞种群增长最快,峰值密度为5.5ind/ml,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净生殖力最大为72ind,仅为对照组的70%,蚤状溞的最大内禀增长率也出现在0.15mg/ml组,为1.6ind/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蒙古裸腹溞0.075mg/ml组种群增长最快,峰值为0.9ind/ml,只有对照组的1/5(p<0.05),0.75%组净生殖力最大,为14.67ind,仅为小球藻组1/2,最大内禀增长率在酶解液投喂0.75%组,且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认为紫菜粉可作为蚤状溞的合适饵料,但不能用于蒙古裸腹溞培养。(4)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紫菜粉、小球藻、酵母、Banta液4种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蚤状溞的总脂含量依次为39.80mg/g、60.10mg/g、44.60mg/g、52.30mg/g。一共检测出脂肪酸14种,其中8种饱和脂肪酸(SFA),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紫菜粉培养组PUFA含量显著高于酵母组和Banta液组(P<0.05),占总脂肪酸的1/3以上,酵母组MUFA含量最高(P<0.05),达55.73%, Banta液组以SFA含量最高(P<0.05),为52.45%。其中紫菜粉组的PUFA中缺乏C18:3,但C20:5(EPA)和C20:4(AA)百分含量高达22.67%和9.02%是小球藻组的1.6倍和4.5倍(P<0.05),而且EPA和AA的实际含量也显著高于小球藻组(P<0.05),达到9.02mg/g和3.59mg/g;实验证实紫菜粉投喂的蚤状溞脂肪酸营养较高。(5)分析Cu2+、Cd2+对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的影响,得到其24h、48h、72h、96h Cu2+对蚤状溞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93.3ug/l、192.4ug/l、127.1ug/l和90.5ug/l;Cd2+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32.1ug/l、191.4ug/l、135.7ug/l、79.8ug/l;Cu2+、Cd2+96h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9ug/l、0.798ug/l;蚤状溞的产仔量随Cu2+、Cd2+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少,Cu2+达到1.0ug/l时,存活周期、产仔总量、产仔胎数等指标显著降低(p<0.05);Cd2+达到5ug/l时,也出现明显的下降。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对Cu2+、Cd2+耐受力不及对照组,表明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对环境Cu2+、Cd2+的检测更加敏感。(6)通过对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蒙古裸腹溞SOD、POD活力的检测,发现紫菜粉投喂组的SOD和POD活力显著高于小球藻投喂组(p<0.05);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紫菜粉投喂的蚤状溞和蒙古裸腹溞随饥饿时间延长SOD活力显著升高,而蚤状溞POD活力下降,蒙古裸腹溞POD活力则无显著变化;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CuZn-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SOD活力想对应,显著高于小球藻投喂组(p<0.05)。与认为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抗氧化能力强于小球藻培养。综合以上多项研究结果,可以认为微颗粒紫菜粉完全可以替代传统饵料作为蚤状溞的新型合适饵料,并且紫菜粉投喂下蚤状溞的抗逆性更强,对环境变化更敏感,但对于蒙古裸腹溞的人工培养,紫菜粉还不能作为合适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