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了箭竹岷江冷杉林的恢复动态和格局,为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的恢复与重建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用空间代替时间结合群落学的方法研究了恢复10年、20年、30年、40年和50年阶段箭竹岷江冷杉林多样性和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用点格局的方法研究了恢复40年箭竹岷江冷杉林岷江冷杉的空间格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不同恢复阶段箭竹岷江冷杉林的种类比较丰富,各层优势种的重要值随恢复时间的增加变化比较明显。随恢复时间的增加,阳性植物重要值趋于减小,而阴性植物种的重要值趋于增大,耐阴种逐渐取代喜阳种,如红刺悬钩子在不同恢复阶段的重要值依次是,27.9、20.3、5.4、0和0。 2)箭竹岷江冷杉林在恢复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阶段的群落中,总体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4、49、33、54、59;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多,草本种的物种丰富度不断减小,灌木种和乔木种的物种丰富度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恢复阶段表现出大致相同的趋势,即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均匀度指数在不同恢复阶段间差异较大,乔木层的均匀度指数有增大的趋势,灌木和草本的优势度指数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到恢复50年阶段却开始减小,乔木物种的优势度指数在不同阶段差异较大。 3)不同恢复阶段箭竹岷江冷杉林0-10cm、10-20cm、20-30cm、30-40cm土壤容重在0.64-1.15g/cm~3之间,随恢复时间的增多,0-10cm土壤的容重逐渐增大;林下苔藓、枯落物的蓄积量不断增大。不同恢复阶段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在345.1%-780.8%之间;苔藓的最大持水率在469.6%—1152.5%之间;苔藓、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均随恢复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土壤的持水性能、孔隙度呈“W”型变化。 4)岷江冷杉是聚集型分布的种群,在0-100m内,随尺度增大,不同龄级岷江冷杉的聚集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岷江冷杉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其母树的散布种子的方式密切相关;最大聚集强度随着岷江冷杉龄级的增大而增大;最大聚集半径随岷江冷杉龄级的增大趋于增大,依次为:幼苗:28m、幼树:29m、小树:15m、中树:34m、大树:49m。不同龄级岷江冷杉种群间均呈现显著的正关联,或正关联,说明岷江冷杉种群内部关系协调,聚集分布有利于其种群的繁衍;对于不同龄级的岷江冷杉种群空间格局分布,可能都存在一个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的临界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