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在动物进化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不仅数量多而且性别决定类型也多种多样,是研究性染色体进化和性别决定机制很好的材料。多数鱼类具有性别二态性,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对开展性别控制育种和解析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研究对象,成功开发出可以鉴别其遗传性别的特异分子标记,并克隆了黄姑鱼Dmrt1、Gsdf和Amh三个性别相关基因,分析了这三个基因在黄姑鱼中的表达特性,初步探讨了黄姑鱼的性别决定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分析黄姑鱼Dmrt1基因的结构差异入手,发现该基因的第1个内含子在X和Y染色体上存在45bp插入缺失片段。针对Y染色体上的45bp缺失设计了两对特异引物用于其遗传性别鉴定,通过验证不同的黄姑鱼群体发现该分子标记稳定性良好、鉴别结果可靠,可用于黄姑鱼遗传性别的鉴定。2、黄姑鱼Dmrt1基因cDNA序列全长2457bp,其中ORF为906bp,编码301个氨基酸。该基因的3’UTR区域同其他物种中的Dmrt1基因一样含有11bp的蛋白结合基序。黄姑鱼Dmrt1基因在雄性的精巢中特异性高表达(P=0.0016)。孵化后第49天(49 day past hatch)的雄鱼性腺中检测到有明显表达,104dph表达量达到高峰,之后表达量开始下降,稳定后的表达量约为104dph时的20%左右。在整个发育过程中Dmrt1基因在卵巢中几乎检测不到其表达,表明该基因的表达与黄姑鱼精巢的分化和发育有重要联系。3、黄姑鱼Gsdf基因在精巢中高表达(P<0.001),除性腺以外的其他组织中也有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但表达量远低于精巢。Gsdf基因在40dph的雄鱼性腺中开始表达,在120dph表达量达到高峰,整个发育过程中Gsdf基因在卵巢中几乎检测不到其表达,表明Gsdf基因的表达与黄姑鱼精巢的发育密切相关。4、黄姑鱼Amh基因在黄姑鱼雄性的精巢中特异性高表达(P=5.35×10-6)。Amh基因在40dph的雄鱼性腺中开始检测有微量表达,78dph表达量达到高峰,390dph之后表达量基本保持稳定,约为78dph时的10%左右。整个发育过程中Amh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量相对极低,该基因在黄姑鱼精巢分化时期高表达,预示着Amh基因参与了黄姑鱼精巢的分化和发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