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2005-2014年合肥市精神分裂症发作的分布特征;2、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平均温度与精神分裂症发作的关系,并明确脆弱人群;3、探讨温度变异(昼夜温差和相邻两日温差)对精神分裂症发作的影响。 方法:收集合肥市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每日气象数据资料,包括最高温度,平均温度,最低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等。同期,收集合肥市精神卫生中心每日入院的精神分裂症发作资料,包括患者的发病时间,年龄,性别,现居地址,婚姻状况和出生季节。采用泊松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温度变化(包括平均温度,昼夜温差和相邻两日温差)与精神分裂症发作的关系,调整季节性和长期趋势和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的影响。 结果:(1)在2005-2014年研究期间内,合肥地区总共有36607人次因精神分裂症发作入院,21-40岁就诊人次显著多于其余年龄组就诊人次;已婚患者就诊人次多于未婚患者,比例为2.7:1(26249:9809);冬季出生的患者就诊人次多于其它季节出生的患者就诊人次。(2)当日均气温较高时(第75百分位数:24.9°C),温度对精神分裂症发作有影响,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其中滞后0-7天的累积效应达到1.27%(95%CI:1.14-1.42)。在不同性别,年龄组,婚姻状况和出生季节间,发现男性患者,21-60岁患者,已婚患者和春冬两季出生的患者更易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3)极端昼夜温差改变(第95百分位数:14.6°C)与精神分裂症发作存在统计学关联,呈现急性效应(RR=1.027,95%CI:1.007-1.047),且其危害效应一直持续至滞后第六天。通过对个体特征进行分层分析,分别发现男性,≧21岁,春秋两季出生以及已婚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其他患者更易受到极端昼夜温差变化的影响。同时,第二个5年(2010-2014)相比第一个5年(2005-2009),精神分裂症患者受到极端昼夜温差的危害效应呈上升趋势。然而,尚未发现中等程度的昼夜温差变化(第75百分位数:11°C)对精神分裂症发作有影响。(4)较大的相邻两日温差改变(第75百分位数:1.4°C)可能会增加精神分裂症发作的风险,尤其在滞后当天,危害效应的增加达到1.9%(95%CI:0.4%-3.4%)。并且,找出脆弱人群的特征为21-40岁,已婚和春秋两季出生的患者。 结论:温度上升和短时间内温度的快速变化能够显著地增加精神分裂症发作的风险,且温度变化的危害效应受到患者个体特征的修饰。整体而言,男性,21-40岁,已婚和春季出生的患者更易受到温度变化对精神分裂症发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