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利率在我国处于被管制状态,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一直较小。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利率风险开始日益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防范利率风险,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成为国内众多学者探讨的课题之一。在关于利率风险管理方法的众多讨论中,利率互换以其在国外运用的有效性和广泛性而得以关注。利率互换,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交换不同属性的现金流,以达到改变市场主体的资产负债结构的目的,从而改变其风险暴露情况。任何需要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市场主体都可以选择使用利率互换。银行专门从事经营货币,其资产和负债受利率变化的影响很大,因而利率互换对它们而言意义更加重大。2006年2月,我国第一笔利率互换交易顺利完成,为我国尝试引入利率互换首开先例。然而,利率互换在我国银行业中的发展空间如何?怎样科学地加以运用?可供我国商业银行选择的互换方案有哪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还需要认真思考。本文首先探讨利率互换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一般运用,然后再加入我国的特定约束条件进行分析。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参与利率互换交易,其在表现形式上都具有类似性,因此要分析利率互换在商业银行中的运用,就首先要对利率互换的原理进行剖析,以便于从中发现利率互换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结合点。此外,我们还需要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有深刻的认识。商业银行处于资金借贷中介的地位,利率变动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很大,因此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分析就要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同时着手,得出针对不同情况可采取的不同策略。在此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涉及的主要金融产品进行总结,得到可以采用的互换方案。值得一提的是,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利率互换本该可以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有较大的发挥空间,然而我国利率互换开展一年来的情况却不容乐观。鉴于此因,本文继续分析了其发展受阻的原因,同时也留意到我国利率互换发展的潜在积极因素,最后综合以上各方面论述,提出了促进利率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运用的政策建议。从结构安排来看,论文第一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本文有关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涉及的相关分析技术和条件等。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对商业银行采用利率互换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可行性有了较多的分析,也揭示了利率互换的确对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重大意义,但对如何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运用利率互换却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大部分只是对基本思路进行了论述,或者仅从银行资产或负债单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没有将它们同时纳入分析框架来考虑利率敏感性的相对变化,也没有对利率互换策略因期权引起的变动风险进行分析。在对利率互换模式的研究上,也只注意了利用银行的贷款和债券资产来构建互换交易模式,没有将银行的负债也纳入分析范畴,尚且存在欠缺。第二部分分析了利率互换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取决于其资产和负债利率敏感性的对比,存在利率敏感性正缺口的银行需要防范未来利率的下降,而存在利率敏感性负缺口的银行则需要防范利率的上升。在开展业务时,商业银行与客户双方在交易中地位是不平等的,换句话说,银行面临着期权风险。从贷款方面来讲,如果未来利率上升,银行无法要求提高贷款利率或要求贷款人提前还款;而如果未来利率下降,贷款人却可以通过提前还款,然后在新的更低的利率水平下重新贷款来降低成本。从存款方面来讲,如果未来利率上升,存款人可以通过提前支取存款,再在新的利率水平下转存,来提高收益;而如果利率下降,银行却无法要求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因此在预期利率上升时,银行可能亏损的情况是发放了固定利率贷款,因为此时的资金成本(存款利息)实质上是浮动的,它存在负缺口;而在预期利率下降时,银行可能亏损的情况是吸收了固定利率存款,因为此时银行的资金收益(贷款利息)实质上是浮动的,它存在正缺口。存在不同方向缺口的银行之间通过利率互换,就可以对冲彼此的风险,减少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但是,选择利率互换同时也存在着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在期权上处于弱势,使得利率敏感性的缺口状态在不同的预期利率走势下会发生反转,因此决策失误带给商业银行的损失是双重的,一方面来自于资产负债头寸本身,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所选择的利率互换交易。第三部分论述了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利率互换方案。在商业银行涉及的金融产品中,存贷款和债券是最为普遍的,因此在本文中选用了它们来构造互换交易,并按照不同组合划分为三个大类来讨论:一是仅用债券来构造组合,又分为两种情况:(1)债券的标准利率互换;(2)债券基差互换。二是仅采用存贷款的互换,即由发放固定利率贷款的银行和吸收固定利率存款的银行进行互换。三是综合采用存贷款与债券构造的互换。最后对光大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之间进行的“发放固定利率贷款的银行和发行固定利率债券的银行进行互换”的交易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第四部分是关于利率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运用。在对我国银行业运行现状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利率互换可以防范所持有的大量固定收益资产的跌价风险;可以改变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从而使得资产与负债更好地匹配;也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规避风险,降低筹资成本;同时利率互换的开展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得到拓展,从而得到新的利润来源。但是从我国目前利率互换开展的情况来看,其发展受到了阻碍,一个原因是市场主体参与利率互换的迫切性还不够强,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业的利率互换需求趋同,使得交易难以达成,而目前的参与主体仅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主体范围的狭小也进一步减少了市场的流动性。另外我国缺少统一的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利率互换缺乏定价基础,再者,相关衍生产品的不足会使得做市商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利率互换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也使得市场主体参与交易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利率互换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运用受到制约,但是其发展空间是很大的。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给开展利率互换创造了条件,同时市场上也存在诸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和财政部等潜在的市场需求者,它们的利率敏感性和商业银行存在差异,引进它们可以很好的促进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最后,针对存在的障碍,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市场机制建设和法律监管角度提出了促进利率互换发展的建议。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第二部分中的对于利率互换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分析上,已有的文献基本上是进行了笼统的说明和思路的介绍,或者仅仅是从降低成本或者提高资产收益方面分别进行分析,而本文在这个问题上是同时将资产和负债纳入分析范围,分不同的市场预期进行讨论,同时加入了商业银行面临期权风险的市场约束条件,得出互换策略;并且由于利率敏感性的缺口状态在不同的预期利率走势下会发生反转,因此进一步对策略风险进行了分析。二是在第三部分对商业银行采取的利率互换模式的分析中,这方面的已有文献比较少,现有的也只是从商业银行的资产方进行了设计,本文根据得出的互换策略推出,只要满足策略中的互换现金流,交易就可以达成,因此也同时考虑了银行的负债方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得出了十一种基本模式。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在分析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时,将银行的存款和贷款粗略的分成了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排除了其它属性的存款或贷款;同时,对在利率的不同方向变化下银行头寸的变化的分析中,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博弈同样进行了简化处理,如假设了在利率下降时固定利率贷款一定会提前归还和在利率上升时固定利率存款一定会转存等,而这些假设在实践中并不能完全成立,要得出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需要在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因此本文这部分分析中得出的利率缺口状态与现实中的可能有所出入,不过并不会影响到问题的本质。在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利率互换方案中,仅利用了最常见的存贷款和债券来构造,导致方案的完备性受到影响。对利率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部分,囿于笔者实践经验不足,虽然已经通过多方学习,也得到了部分市场人士的指点,但毕竟缺乏第一手的认识,因此可能使得这一部分的分析得出的某些结论的操作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