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形象在西方文学中的嬗变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dd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魔鬼一直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形象,尽管在客观上并不存在,但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却渗透着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诸多方面。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魔鬼形象始终存在,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魔鬼成为文学中的形象,其频繁出现的时代主要有四个时期: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英国启蒙时代、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和20世纪早期的苏联,所属的流派为人文主义、启蒙时代、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相对应的作品为但丁的《神曲》、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和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但丁的《神曲》将上帝与魔鬼构成对立的两级,即魔鬼是上帝的对立面;在《失乐园》中,弥尔顿首次把魔鬼撒旦塑造成一个英勇的革命者和积极的反抗者,而非宗教意义上的恶魔;歌德笔下的魔鬼则处处充满矛盾,《失乐园》中的梅菲斯特对于上帝是一种既依附又抗争的暧昧态度;而现代主义作品《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撒旦是所有魔鬼之中最具颠覆性的形象,他洞悉世间的万事万物,执掌道德的天平,对一切罪恶进行无情地嘲讽与惩罚。本文最终认为,魔鬼是人性内在的部分,人类不可以更加不可能通过摒除魔鬼来达到自身的完善。魔鬼作为人性的固有成分不可能被完全去除,即使可能也不可以那样去做,因为那样的人性是不完整的。人性是复杂的,它在上帝和魔鬼间踯躅前行,对任何一方的偏向都是对人性的破坏。
其他文献
扬州历代文风不断,在清代前期和中期达到了前所末有的繁盛局面,一时间,海内文士,半集维扬。其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扬州文化的繁荣和当时高度发达的两淮盐业经
蹇先艾凭借着对贵州文化的深入挖掘,在乡土小说领域留下了大量颇具地域价值的文学作品。他借助批判与想象的手法,以乔寓作家的身份书写着20世纪初期的贵州现实。除了从宏观上把
为了提高激光无铅钎焊的速度,对影响激光无铅钎焊速度的因素(如激光的参数、所用钎料和基体的特性、钎焊的系统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在激光器、钎料及基体等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