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文化交际学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美国跨入中国外语界。二十多年来,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虽然成果斐然,但大都忙于文化差异的描述,而疏于理论梳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同样问题,而国外专门探讨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著作从理论到理论,大都没有具体实例,完全陷入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的“象牙塔”雕琢。 跨文化交际学的多学科或交叉学科性质决定了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但同时也掩盖着某种负面的因子——学科理论建构显得支离破碎。相比之下,语用学和修辞学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研究既具体又兼有理论深度。本文选取语用学和修辞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专门探讨跨文化言语交际,旨在构建(跨文化)言语交际的互动理论框架。 本文从区分语言意义、言语意义和语用意图入手,探讨言语交际的形与质,进而将语用意图划分为言实、言情和言理三大类,同时区分了日常生活中即时聚焦性意图与文学作品中延时离散性意图。结合语用学和修辞学的相关理论,本文将言语交际成功划分为表达者一方的社交性成功与接受者一方的认知性成功。 迄今为止,国外语用学研究领域就语言使用与理解的研究已总结出三大模式:代码模式、意图推理模式和明示——推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存在互补关系:交际代码模式提供话语的语言意义:合作原则之意图推理模式提供推断话语关联性的起点准则: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提供推断语用意图的关联性桥梁。接受者推断表达者的语用意图离不开交际双方最起码的共享信息。语境和话语关联性既可以是给定的,也可以是在交际过程中创建的。 通过对“修辞技巧论”、“修辞认同说”和“认知修辞学”的分析,本文重新确立了言语交际“效应论”的合理性,并澄清围绕得体原则探讨中的各种观点,最后确认得体原则作为言语交际最高原则的意义。得体原则是抽象的,而言语交际策略是具体的:抽象原则体现于具体的策略,具体策略验证抽象的原则。 言语交际原则体现的是表达者、接受者及其与其它语境因素的互动作用,主要体现于表达者的“互文性”和接受者的“前结构”以及表达者与接受者双方的“互证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