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的载体从最初的声音,发展到文字,到图像,再到视频,由单一的模态转为多种模态,让人们的交流方式变得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在口常生活中广泛运用的隐喻,其研究也从概念隐喻,到图片隐喻,发展为现在的多模态隐喻。《经济学人》作为西方的主流媒体杂志之一,其杂志封面,以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多模态方式,向读者传递信息并表达观点。随着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经济学人》杂志在2012年开设了中国专栏,有关中国主题的封而数量也有所增加。本文主要选取2012年至2015年《经济学人》杂志封面图片为研究对象,选出六张有关中国主题的,更符合多模态隐喻识别标准的封面图片作为研究语料。本文以概念隐喻和多模态隐喻为理论框架,以定性研究为主,依据描述、识别、解释以及讨论这四个步骤,通过对封面图片中源域及目标域的识别与阐释,呈现出多模态隐喻的运作机制。本文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探讨:第一,封面图片中多模态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是什么以及分别属于哪类隐喻?第二,基于Panther的多模态隐喻的运作机制,封面图片中的多模态转喻的运作机制是如何呈现的?第三,封面图片中存在的多模态转喻是什么?研究发现,选择的六张封面图片通过将其源域与目标域映射在文字与图片这两个不同的模态中,构成多模态隐喻,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以及本体隐喻。通过分别对这六张封面图片的源域及日标域的识别与阐释,呈现出各自多模态隐喻的运作机制。其次,封面图片中的多模态转喻主要表现为部分代替整体。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相互作用,传达作者的设计意图。另外,《经济学人》封面主要描绘关于全球经济和政治的时事,因此对有关中国主题封面中多模态隐转喻的理解,需要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时事信息,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本文运用概念隐喻以及多模态隐喻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增添了多模态隐喻中对杂志封面的研究。一方面,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对象,也进一步验证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在本质上是隐喻的,不单只在语言符号中,而且在非语言因素中。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杂志封面设计者如何运用图文互动的多模态隐喻设计封面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