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丹素及其卤代衍生物钌(Ⅱ)、铜(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NALDO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天然产物的活性成分作为先导化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引入一些活性的官能团,增加药物的选择性或者生物利用度,提高某些药理活性,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通过醇提法提取配体白花丹素PLN(5-羟基-2-甲基-1,4-萘醌),并以其为原料,进行溴代反应,引入3个溴原子,得新配体3,6,8-三溴白花丹素(P1),以PLN和P1为配体,通过溶液法合成得到Ru(Ⅱ)、Cu(Ⅱ)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和电喷雾质谱等方法分别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表征。通过MTT法对白花丹素及其卤代衍生物钌、铜配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的筛选并测试了配合物2的体内抗肿瘤活性。通过采用流式细胞仪、细胞形态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对配合物1–4的抗肿瘤机制进行初步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一、通过溶液法合成五个金属配合物:[Ru(PLN)(DMSO)3Cl](1)、[Cu(P1)2](2)、[Cu(PLN)2](3)、[Cu(PLN)(2,2-bipy)Cl](4)、[Cu(PLN)(5,5-bipy)](5),其中配合物1、2、4、5是首次报道。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2、4、5均为单核配位模式。在配合物1中,配体PLN分别以4位和5位上的O原子与中心金属钌双齿螯合配位,一个氯离子和三个二甲基亚砜分子中的硫原子分别为单齿配位,形成六配位微扭曲八面体几何构型。配合物2中,两个配体P1均利用4位和5位上的O原子与铜中心原子双齿螯合配位,形成一个平面四边形的构型,值得注意的是配合物2中配体P1 8位上的溴原子被氯原子取代。配合物4中,配体PLN利用4位和5位上的O原子,2,2-bipy利用两个吡啶N原子分别与中心金属铜采取螯合双齿配位,形成4配位的四边形几何形构型,同时外界还有一个游离的氯离子。配合物5中,配体PLN利用4位和5位上的O原子,5,5-bipy利用两个吡啶N原子分别与中心金属铜采取螯合双齿配位,形成4配位的四边形几何形构型。二、选用人膀胱癌T-24、人胃癌MGC-803、人肺癌A549、人肝癌Hep-G2、人肺癌NCI-H460和人宫颈癌He La等六株肿瘤细胞株和一株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对所合成的配合物1–4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配合物1–4对T-24和MGC-803细胞株的增值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2.71和4.06,3.14和7.11,5.50和3.01,5.58和4.00μM;而对正常细胞HL-7702(其IC50值分别为19.34,10.24,9.51,10.72μM)的毒性均低于顺铂(IC50=19.21μM)。不难发现,金属离子相同配体不同的配合物2–4,对T-24细胞株的抗癌活性强弱为配合物2>配合物3>配合物4;对MGC80-3细胞株的抗癌活性强弱为配合物3>配合物4>配合物2。裸鼠移植瘤实验表明:配合物2对MGC80-3模型的瘤重抑制率为50.27%,而顺铂的瘤重抑制率为62.21%。三、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研究了配合物1–4对MGC-803细胞的周期阻滞作用。流式细胞实验表明:配合物1将MGC-803细胞阻滞于G1期,配合物2,3将MGC-803细胞阻滞于G2期。配合物4对MGC-803细胞没有明显的周期阻滞作用。而周期相关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配合物1上调MGC-803中p27和p53蛋白表达水平,下调Cyclin E、CDK2和CDC25A的蛋白表达水平;配合物3则上调p27和p53蛋白表达水平和下调Cyclin A2、Cyclin B、CDK1和CDC25C的蛋白表达水平。可见,配合物1可能是通过CDC25A-CDK2-p27通路将MGC-803细胞的周期阻滞在G1期,而配合物3则可能是通过CDC25C-CDK1-p27通路将MGC-803细胞的周期阻滞在G2期。此外,还通过ICP-MS技术检测配合物1–3中的Ru和Cu在肿瘤各个细胞器中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的金属Ru主要集中在细胞浆中(含量为0.39μg/10~6cell),配合物2和配合物3中的金属Cu主要集中在细胞浆(含量分别为3.537μg/10~6cell,3.468μg/10~6cell)。四、采用流式细胞计量术、细胞形态学等实验方法进一步研究了配合物1–4对MGC-803细胞的凋亡机制。配合物1–4均能诱导MGC-803细胞发生凋亡,且凋亡现象明显:配合物1–4作用于MGC-803细胞后其胞内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明显而活性氧(ROS)和钙离子水平则明显升高。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也显示:配合物1和配合物3作用于MGC-803细胞后,MGC-803细胞内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Bax和Cytochrome C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此外,流式细胞实验显示:配合物1–4能够激活MGC-803细胞内的caspase-3/8/9。这些结果说明,配合物1–4有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其他文献
芳基脲类化合物是一种小分子多激酶抑制剂,在医药中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以脲基为药效基团的典型代表的上市药物,主要用于癌症晚期不能用手术切除患者的药物治疗。本课题组前期自行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芳基脲类化合物,通过抗肿瘤活性筛选,发现一个喹唑啉基双芳基脲衍生物8g在膀胱癌细胞模型中具有极佳的增殖抑制活性,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以此为切入点,对化合物8
基于先导化合物的分子改造是药物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萘酰亚胺类衍生物因其特殊的刚性平面结构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备受关注。以氨萘非特为代表的许多萘酰亚胺衍生物都进入了临床研究,但因毒副作用、溶解度和耐药性等问题未能上市。氨萘非特在体内易被N-乙酰转移酶2(NAT2)代谢成有毒衍生物N-乙酰基-氨萘非特是其产生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改造氨萘非特萘酰亚胺环的3位芳基胺可能是研究真正适合临床用药的分子
化疗以其独特的临床治疗效果,成为当今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其严重的毒副性及其耐药性也限制了其临床治疗的效果和广泛应用,尤其是为了克服临床上较为广泛使用的铂类药物的毒副性及耐药性,更多铂类和非铂类金属基化合物被合成与研究。但经近几十年的探索与研究,未能成功研究获得有效克服铂类药物缺点的金属基化合物。研究证实,前药及纳米药物成为有效克服化疗药物毒副性等缺点的方法之一,尤其是自组装纳米化合物不仅具备一般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这些化石能源的严重消耗,从而进一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益恶劣以及能源短缺等问题。因此,寻求一种绿色、可再生的新能源来代替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是当务之急。此时,高理论比容量、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环境友好和低成本的锂硫电池孕育而生。然而,锂硫电池中的“穿梭效应”,使其发展受到了限制。金属硫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磷化物等
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可是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当中,大量的石油、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被大量的消耗,这不仅严重的威胁到了未来人类的发展,而且随之也带来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因其污染小、无记忆效应、较高的能量密度等优点,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但是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仍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成本高,容易热失控、容量低等,制约其在其他领
样品制备是分析复杂样品(如环境、生物、药物或食品样品)过程中最关键和最困难的部分。当复杂样品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干扰物,或者目标分析物存在痕量或超痕量水平时,直接分析样品是不实际的,缺乏选择性和灵敏度较低。选择适当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消除干扰物质的影响,来提高分析方法学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而且也可以预防损害分析仪器。磁固相萃取(MSPE)是一种创新型的固相萃取(SPE)技术,在样品前处理技术中受到相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成为时代大先生,需要教师不断强化师生对话实践。由发展对话关系、察觉对话需求、具象对话事件、明确对话问题、创设对话环境、寻找对话证据、达成对话共识、优化对话体验等环节构成的应和师生对话路径,注重师生对话元素的“一唱一和,相互呼应”,具有双向考量、闭环设计、动态调控等特质,突出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开展秉持善意和敬畏的理性探问,建立师生生命关联,以一种直觉的、审美的和意义的对话方式
目前,多孔型金属-有机配合物因其具有可调的孔径、大的比表面积、多样化的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离子通道、催化、化学传感和药物传递等不同领域。因此,研究合成出高性能和多功能性的多孔金属-有机配合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有机配体二(3-(2-吡啶基)-(5-1H-1,2,4-三氮唑基))甲烷、联(5-乙酰氨基-4H-1,2,4-三氮唑)和二(4-乙酰氨基)-(5-1H-1,2,4-三氮唑基))甲烷为原料与系
癌症是导致全球人类非正常死亡的最常见疾病之一,早期发现癌症可以显著降低癌症死亡率并挽救生命。肿瘤生物标志物涵盖广泛的生物分子,其包括核酸、蛋白质、蛋白激酶、糖、小代谢物甚至于整个肿瘤细胞,这些生物分子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风险评估、筛选、鉴别诊断、预后的判定、对治疗的响应预测以及疾病进展的监控等方面。生物标志物在疾病的所有阶段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科学家们已经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探索用于检测疾病早期症兆的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对环境无污染、工作温度范围广、比能量高、使用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工具、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引起国内外研究者极大关注。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能量存储与转换日益受到重视。因此,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动力电池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已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