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而青铜时代是中国传统农业形成的关键时期,又是华夏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重要时期,因此,对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可以为认识文明起源问题从物质基础角度提供观察视角。山东地区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毗邻,同时与中原地区在夏商周时期有着长期的冲突、融合过程,因此对山东地区青铜时代农业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对该地区"由夷变夏"过程的一种考察。此外,对野生植物资源的采集利用也是青铜时代物质生活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因此,本文基于植物考古证据,尤其是植物大遗存数据对山东地区青铜时代,包括岳石文化、商、周三个时期的农作物和植物利用情况进行探讨,并且对与农业相关的农业技术进行初步探讨。本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RI分析显示,山东地区青铜时代粟黍是主导禾谷类作物,小麦地位在周代得到明显提升,同期水稻则呈现出与小麦相反的趋势,这可能反映了小麦推广给水稻种植带来的冲击;油料作物中大豆占有重要的地位,商周以后开始出现大麻遗存。此外,还采集利用野生油料植物包括野大豆和紫苏,而且在岳石文化时期这些野生油料植物的重要性远高于油料作物,后者地位在商周时期才得到明显提升。(2)山东地区青铜时代不同区域的农作物结构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岳石文化时期,胶东半岛区与鲁北区虽然均以粟黍为主,但是相比之下,小麦在胶东半岛区的地位更高,而水稻在鲁北区的代表性更高。周代,胶东半岛区以粟麦为主,鲁北区以粟黍为主,而鲁东南区则以麦稻为主;油料作物方面,胶东半岛区和鲁北区均有大豆,大麻目前集中发现于鲁北区,鲁东南区则不见栽培油料作物遗存,却对野大豆有强化利用行为。(3)可利用植物资源分析显示,鲁北区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尤其是果实类资源种属最丰富,胶东半岛区和鲁东南区则呈现出了对野生可利用植物资源非常有限的采集利用现象,这两个区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推测沿海地区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可能是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4)农田杂草分析显示,虽然山东地区整个青铜时代农作物的比例始终高于农田杂草,但是周代农田杂草比例明显提升。结合对农田杂草种属组合的研究可知,新增农田杂草种属多与麦田杂草关系密切,同时对刀镰农具的对比分析显示,商周时期镰类农具较之刀类农具增幅明显。这些指示周代小麦推广种植可能带来了收割对象的变化,并且有可能最终导致收割工具和收割方法的变化。(5)区域农田杂草考察显示,青铜时代山东地区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水平不同,胶东半岛在岳石文化和周代的农田杂草比值都高于其他区域,可能暗示胶东半岛农业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性。(6)通过对小麦和其他禾谷类作物、农田杂草的相关性分析,并且结合植物种属的果期分析推测山东地区青铜时代的小麦应该为冬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