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shall由人胃黏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 pylori)后,H. 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CG)、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和胃癌(GC)等疾病的关系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国际癌症机构已将H.pylori列为Ⅰ级致癌因子。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是一种催化肽基转移作用的酶,这种酶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肾、肝、胰等脏器,在谷胱苷肽的新陈代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H. pylori分泌的GGT通过抑制CD4+T细胞的增殖,从而抑制了CD4+T细胞对H. pylori的清除作用,可见GGT对H. pylori的定植有一定的作用。GGT参与诱导H. pylori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可能是一个好的抗肿瘤因子。但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持续发生,破坏了新细胞生成和细胞消亡之间的平衡产生病理作用,凋亡调节基因的转变和突变频繁的发生,反而增加了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有关H. pylori GGT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从人胃粘膜组织中分离出H. pylori菌株,经固体培养后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PCR技术分别扩增出了来源于胃炎(5例)、胃溃疡(5例)、十二指肠溃疡(5例)和胃癌(5例)等H. pylori菌株的ggt全长片段,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并与标准株26695((GenBank登录号:NC_000915)和J99(GenBank登录号:NC_000921)进行比对,了解菌株间的差异。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并构建真核的融合表达载体,在人胃癌上皮细胞SGC-7901中进行表达和蛋白定位,为进一步研究GGT的生物机制和GGT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4种病源的H. pylori ggt全长序列大小均为1704 bp,编码567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是61 KD,等电点是9.3,在N端具有信号肽,剪切位点位于第26和27个氨基酸处,含有ATP蛋白激酶结合结构域和γ—谷氨酰转肽酶保守结构域。与H. pylori标准株26695和J99株比较分析显示,氨基酸同源性均高达98%以上。其中突变均发生在非功能结构区域,不同疾病来源的H. pylori菌株中的GGT结构区和功能区均没有变化,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具有很高的保守性。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ggt,成功表达了ggt基因。并构建了pcDNA3—ggt—EGFP重组质粒,ggt在人胃癌上皮细胞SGC-7901中成功表达,其蛋白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