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泊蒸发是全球能量分布,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气候及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指示因子。利用太湖湖上涡度相关观测平台避风港站点2012年的辐射,湍流通量以及气象资料,分析了太湖蒸发量的变化特征以及能量平衡其他项的变化特征;评估3个离线湖泊模型对于太湖湖表热通量的模拟效果;并利用气候模式产品数据和湖泊模型模拟了未来(2010-2100年)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太湖蒸发情况。结果表明:(1)太湖2012年总蒸发量为1019.2mm。潜热通量是太湖净辐射能量分配中的主导项,2012年太湖地区潜热通量占净辐射通量的90%。3~7月为太湖水体储热阶段,当净辐射在7月达到最大值时,蒸发值也达到最大值;净辐射8月开始减少,至12月达到最小值,期间湖体储热释放,使得蒸发量在1月才达到最小值。潜热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下午13:00-14:00达到最大值,早上5:00-6:00达到最小值,与湖-气水汽压差的日变化趋势一致,潜热通量与水汽压差的相关系数达到0.96。(2) CLM4-LISSS,K-ε以及LAKE湖泊模型都能模拟出2012年8月湖表温度的日变化特征,其中以CLM4-LISSS湖泊模型模拟效果最佳,湖表温度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为0.94,均方根误差为0.85℃。通过潜热通量的模拟评估发现,3个湖泊模型都会高估潜热通量,其中CLM4-LISSS湖泊模型对于潜热通量计算的考虑较为全面,模拟效果最好,观测值和模拟值的相关系数在0.78,均方根误差为55.32Wm-2,而K-ε湖泊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72,均方根误差为64.53W m-2; K-ε湖泊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55,均方根误差为61.96W m-2。(3)在2010-2100年未来时期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太湖蒸发增加,但蒸发量增加的比例不同,在RCP2.6, RCP4.5和RCP8.5情景下,蒸发量每十年增加量分别为23.7mm,29.2mm和34.5mm蒸发量的增加速率随着辐射强迫的增加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