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定人类的活动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是定量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生态足迹法是1996年由加拿大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ees教授和wackemagd教授构建的基于生态土地面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角度分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为区域发展评价开辟了一条新的途经。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目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城步县近八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城步县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 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生态足迹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指标,本文对城步县1996-2003年的生态足迹状况进行了计算与比较,以判断城步县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996-2003年城步县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平均生态足迹为0.8809hm~2/人,平均生态足迹需求为0.8054hm~2/人,平均有0.0755hm~2/人的生态盈余,但同时根据其模型预计生态盈余在2004年将消失。 通过生态足迹计算可以看出,影响城步县生态盈余消失的主要原因是:①生态生产性土地需求类型过于集中。主要为耕地(占总生态足迹需求的73.17%),其次为草地(占总生态足迹需求的20.58%),而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态足迹需求太小;②林地、草地、水域生态足迹供给方面开发力度不够。林地的实际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78.23%,而其对生态足迹供给仅占总供给的19.78%,且现有的开发强度只有25.78%;在传统经营模式下,草地的生产力低,草场资源生态承载力开发不够,其巨大的生态足迹供应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③县域淡水资源丰富,水域的供应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④城镇化率太低。 近期内保持和改善该县生态盈余的主要措施是:①加大商品林和林副产业经济的开发,②加快草种、畜种资源品种改造,③大力发展淡水养殖,④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可以在林业领域实施商品经济林建设工程;在牧业领域实施草场改良建设工程,肉牛、奶牛养殖工程,推广淡水养殖、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工程实施后可以使该县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得到改善,生态承载力得到增强,生态环境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从而能为城步县的社会、经济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