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贵州省贵阳市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庭照护者进行区域性横断面调查,了解老年痴呆照护者照护能力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提升老年痴呆患者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干预实践的相关参考。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结合深度访谈法,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便利抽取贵州省6家三甲公立医院的神经内科、康复科、老年病房住院或门诊就诊的老年痴呆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122名,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老年患者家庭照护能力量表(FCCSE)、中文版Marwit-Meuser照护者悲伤简表(MM—CGI-SF)、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阿尔茨海默病生存质量量表(QOL-AD)进行调查;并对其中8名家庭照护者进行了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量性研究部分应用Excel2007录入数据、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质性研究以Claizzi现象学方法为指导提炼研究主题。结果:1.老年痴呆照护者的照护能力总分为(25.40±4.11)分,各维度得分分别为:家庭照护认知能力(10.81±2.27)分,家庭凝聚力(7.00±1.51)分,家庭支援能力(7.59±1.25)分;照护者的悲伤程度总分为(64.10±8.71)分,其中内心极度悲伤及渴望(21.83±2.92)分,忧虑及被孤立感(21.40±3.12)分,个人牺牲及负担(20.87±3.20)分;照护者的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分别为:积极问题关注(1.20±0.62)分,积极情绪关注(1.37±0.71)分,消极问题关注(0.93±0.87)分,消极情绪关注(1.31±0.58)分,心理疏导(1.18±0.70)分;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为(22.78±2.32)。2.照护能力在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有无慢性病、自理情况及医疗付费方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护能力在照护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疾病了解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照护者的性别、职业、与患者关系、是否同住、已照护时间(年)、经济状况、经济压力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照护者悲伤程度总分与照护能力总分呈负相关(r=-0.190,P<0.05);应对方式的积极问题关注、积极情绪关注及心理疏导与照护能力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消极问题关注与照护能力总分、家庭凝聚力、家庭照护认知能力呈负相关(r=-0.179,-0.196,-0.261,P<0.05),与家庭支援能力无相关性(P>0.05),消极情绪关注与照护能力总分、家庭凝聚力、家庭照护认知能力呈负相关(r=-0.245,-0.223,-0.269,P<0.05),与家庭支援能力无相关性(P>0.05);照护能力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呈正相关(r=0.486,P<0.01)。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护者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疾病了解程度、积极问题关注、积极情绪关注、忧虑及被孤立感6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照护者积极问题关注对照护能力的影响最大。5.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出以下三个主题:(1)倦怠与困惑;(2)潜心理调适;(3)自我效能探索。结论:1.本研究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庭照护者照护能力整体水平较低,照护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照护认知能力、家庭支援能力、家庭凝聚力。2.老年痴呆家庭照护者照护能力的影响因素为照护者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疾病了解程度、积极问题关注、积极情绪关注、忧虑及被孤立感。3.本研究老年痴呆照护者的照护能力自我评价符合实际现状,照护者的照护能力亟待进一步积极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