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生活方式是表现农民生活整体面貌的重要维度,是围绕生产生活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交换方式,它集中体现了农民生活状况的社会关系内容。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背景下,我国农民交往生活方式的发展与变迁,越来越同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任务和改革联系在一起,这使得使农民交往生活方式问题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长远性,因而研究我国当前农民交往生活方式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这一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交往的理论为理解和解决我国农民交往生活方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资源。 从现实状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交往生活方式空前发展,但仍面临着诸多瓶颈性问题,如农民的交往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交往方式比较单一,方向相对固定,交往观念相对落后等。这些状况可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推进农民交往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破解该问题需要正确破解农民交往生活方式的高度依附性与现代化任务之间的矛盾。破解这一矛盾,发展农民交往生活方式,需要完成两项基本任务:一是以现代生活方式为未来发展方向,实现农民交往方式的现代化;二是立足农民自身特点,建构起具有农民特色和风格的交往生活方式。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和现实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契机,也承载着艰巨而复杂的建设任务。本文认为,实现农民交往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需要以宏观的整体性思维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整体布局、协同推进:从根本上说,要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交往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从保障上说,要消除城市和农村的二元体制,破除农民交往生活方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内在推力上说,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着力提升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