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及汉—英—俄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语码转换代价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enna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及汉-英-俄双语者为被试,采用语码转换范式和图片命名任务,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和行为指标,以200毫秒负波(N200)、晚正成分(LPC)、正确率、反应时为指标探讨汉语和英语以及汉-英-俄三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代价特点及语言表征模型。实验结果显示:1)中-英双语者在汉语和英语图片命名时,汉语有转换和无转换两种条件之间的LPC平均波幅差异(转换效应)大于英语的转换效应;N200平均波幅显示,汉语的转换效应大于英语的转换效应;反应时指标汉语的转换效应大于英语的转换效应。所有上面这些结果都表现出转换代价的非对称性,汉语的转换代价大于英语的转换代价。2)汉-英-俄双语者在汉语和英语之间转换时,汉语的反应时指标转换效应大于英语的转换效应,表明汉语的转换代价大于英语的转换代价;在汉语和俄语之间转换时,汉语在正确率上的转换代价比俄语小,但在LPC成分上的转换代价比俄语大,说明汉语和俄语之间的转换代价在行为和神经功能上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在俄语和英语之间转换时,未发现转换代价。3)上面这些结果总体支持了非特定语言提取理论的词汇选择机制。语言熟练程度影响语码转换,两种语言的相对熟练程度决定转换代价的非对称性。
其他文献
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为基本框架,拟从翻译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对傅东华的译本《飘》进行解读,从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意义。20世纪70、80年代,翻译研
在我国,翻译教学研究正在愈来愈多地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翻译教学仍然是我国译学研究的薄弱环节,目前还停留在静态的研究上,即只着重于对翻译结果的研究,忽略了对翻译过程的
古人云:感人之深,莫过于情。这个情就是真情。真情必须来源于我们自己熟悉的真实生活。而农村的学生,或许他们受城镇学生作文的影响,或许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或许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音乐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乡土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的主要类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音乐文化逐渐被外来的音乐文化侵蚀和异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面临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