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者信心是新兴资本市场稳定与发展的前提。信贷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动荡多由投资者信心缺失引起,金融稳定性与投资者信心密切相关。2007年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投资者信心缺失所引起的。在危机面前,各国都将如何恢复和提振投资者信心作为金融监管改革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投资者信心对金融稳定的重要影响。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金融机构缺乏透明度与资产价值计量模式的不适当性备受广泛关注,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允价值由此成为众矢之的。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和投资者信心都会影响金融稳定功能的发挥。本文在梳理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质量、投资者信心和金融稳定性的关系展开了系统性研究。
一国金融稳定功能的实现既关乎其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乎其虚拟经济的健全运行。我们认为,投资者信心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渠道,主要通过影响实体企业的投资效率、证券市场股票回报和银行体系稳定来实现的。而会计信息质量通过投资者知情权的保护对投资者信心产生影响,其中盈余质量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组成要素,深受计量方式的影响。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方式对金融机构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会计信息对金融稳定功能实现的影响机理,一是会计盈余质量是投资者准确判断公司未来成长的核心要素,可有效地降低外部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质量,稳固投资者信心;二是公允价值计量尽管能够提高金融机构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相关性,但其可操纵性和可靠性问题容易引发资产价值波动,虚增资本,不利于银行体系稳定功能的实现和贷款质量的提高。
本文通过使用中国上市公司2006-2009年的财务、投资和股票回报等数据,以及手工收集我国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公允价值计量、银行治理、资本充足率和贷款质量等数据展开研究。本文一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投资者信心的理论模型、演变机理和影响金融稳定的渠道,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盈余质量影响企业投资行为和公允价值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理论阐述和文献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接下来的章节按照对金融稳定划分的三部分:即实体企业的投资效率、证券市场股票回报和银行稳定展开研究。第二章实证分析了盈余质量、投资者信心与企业投资效率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盈余质量越高,信息透明度越好,外部投资者的信心越强;投资者信心的变化通过提高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而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作用,主要体现在恶化投资过度和缓解投资不足两个方面;第三章实证分析了公司治理质量、投资者信心与股票回报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公司治理质量越高,投资者信心越强,股票回报也越高。投资者信心与股票回报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公司治理质量的提高而得到加强,提高公司治理质量有助于通过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公司市场价值,实现公司治理溢价;第四章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理论研究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既可以通过提高商业银行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维护商业银行稳定,也可以通过顺周期性、可操纵性和不适合的管理机制威胁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实证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威胁了商业银行的稳定性,这种负效应在城市商业银行中更为突出;第五章从银行治理角度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对贷款质量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容易引起财务报表资产膨胀,引发信贷冲动,导致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下降,而商业银行治理能够有效的缓解这种负面影响。第六章对上述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创新性的以投资者信心为传导机制,从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质量等基本面分析出发考察金融稳定性的实现条件,探讨它们之间的宏观与微观机理,建构基于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投资者信心评价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会计信息质量和投资者信心对金融稳定的作用机理。本研究有望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投资者信心和金融稳定的整合性研究,深入挖掘投资者信心、银行危机与金融稳定互相作用的渠道和机理,从而有助于从投资者角度考察和研究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者信心及投资者信心与股票回报关系的影响,预防股票市场大幅度波动、预警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