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的系统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代表了一个社会统治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加之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文化条件较为落后,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本研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指导下,利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做到宏观和微观分析相结合。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自身问题和外部压力分析,详细指出了维护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结果既有全球化时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亦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向全世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除了引言外,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本研究的基础部分,本部分首先理顺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脉络。通过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厘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指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要维护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态体系中的主导统治地位不受侵害,并且能够稳定健康发展。随后本研究厘定了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特点,以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首先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四个主要部分的安全现状。其次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国内外挑战。以往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偏重于对新兴网络媒体的占领与控制,以此达到使意识形态不受外来干扰,以维护其安全。本研究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网络媒体是意识形态交锋的载体,对外来意识形态采用围堵和拒斥的办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自身的问题。辩证法认为,在矛盾运动中,内部因素是主要因素,起决定作用;外部因素是次要因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认清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内部因素的症结所在,并不断改正错误、发扬优点,才能在意识形态交锋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向外输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第三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首先是分析全球化、网络化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机遇,通过传播手段与载体的创新,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收其它国家先进文明成果提供了便利。其后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面对的挑战。这种挑战既包括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也包括国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第四部分是对策部分。本研究阐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原则,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一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核心原则。同时要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创新。随后本研究阐述了发展社会物质基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意义。意识形态本身只是抽象化的符号与逻辑化的理论,只有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制度建构才能将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展现出来。而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只有决定其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度建构被人民所认同和支持,意识形态本身才有安全的可能。最后本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走出意识形态教育的极端化的误区,完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逻辑跳跃问题,掌握网络时代新媒体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