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长期外源污染输入和水生生物残渣沉积,造成河道水质恶化并出现黑臭。底泥清淤是快速消除黑臭河道污染内源的重要手段,但清淤底泥含水率高、量大,需减量化处理。生物浸取,也称生物沥浸或生物沥滤,是一种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硫杆菌属、铁氧化钩端螺旋菌等微生物的替代、氧化和酸化等作用调理底泥深度脱水的技术,具有浸出反应温和、无二次污染等特点。为此,本论文通过摇瓶试验,在水温28℃,转速180 r/min的条件下,采用生物浸取法调理河道底泥深度脱水并兼顾灭菌,内容包括能源物质的影响和浸取显著影响因素分析两部分。在相同投加量下比较不同能源物质(Fe SO4、Fe S2、Fe SO4+Na2S2O3、Fe S2+Na2S2O3、Fe SO4+S0、Fe S2+S0)对生物浸取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6g/L Fe S2+2g/L S0作为能源物质时,底泥比阻(SRF)下降相对最为明显,达到89.07%,相应浸取时间最短(24h),故确定最佳能源物质为Fe S2+S0。继续在1g/L4g/L和20100目范围内研究硫粉投加量和颗粒粒径对浸取底泥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硫粉投加量为2 g/L时SRF下降率相对最高,达到81.82%;当硫粉颗粒平均粒径≤164μm时,SRF最大下降率为81.92%。由此确定硫粉最佳投加量为2g/L,硫粉颗粒平均粒径≤164μm。据前期正交试验结果,在投加5g/L Fe S2和2g/L S0、曝气强度为0.6(L/min·L)条件下,采用单因素进阶试验分析了显著因素(接种物投加量、起始p H值、含固率)对生物浸取脱水效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接种物投加量由0%增至10%时,SRF最大下降率由75.84%上升到81.89%,该范围内接种物投加量的增加会促进底泥脱水;起始p H值为5时,SRF下降率最高,达到82.05%;当含固率由3%增至5%时,SRF最大下降率由82.62%上升到84.28%,该范围内含固率的增加利于底泥脱水。由此得到试验条件下最佳浸取工艺参数为:接种物投加量为10%、含固率为5%、起始p H值为5。该工况下,SRF由6.49×1012 m/kg降至1.02×1012 m/kg,CST由39.5s降至10.3s,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的灭活率均超过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