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翻译报告是以潘洵教授的《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为翻译原文,在导师的带领下,组建翻译小组,进行汉译英的翻译任务。在本项任务中,作者负责的翻译项目为本书的第一章。本章主要内容为重庆大轰炸发生的缘由,包括早期日本对中国的轰炸、重庆确立为战时首都以及其带来的影响。该翻译报告结合了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的第三步:吸收,再通过具体的翻译技巧结合理论进行讨论翻译实例。而在斯坦纳的理论中,第三步吸收则是最能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译者面对译文时,需对翻译策略作出选择。由于该文本属于历史类学术著作,译者在吸收的理论指导下,决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向译文读者靠拢。因此在这一步需要译者既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又要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因此,译者需结合翻译策略使用所学的翻译技巧进行文字的转换工作。全文共计五个部分:简介、原文背景、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的吸收以及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及技巧、译例分析、总结。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翻译项目的背景、意义、难点;第二部分为原文背景介绍,包括原文作者、原文文本以及重庆大轰炸的介绍;第三部分为翻译四步骤的理论介绍,尤其是对第三步吸收的介绍,并且在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及技巧的选择;第四部分是从实例讨论吸收的理论结合翻译技巧体现译者的主体性;最后一部分为总结整个翻译项目,以及作者从本次翻译活动中学到的经验与收获。总而言之,本次翻译实践活动中,作者对翻译产生更多的兴趣。在导师的带领下,翻译小组以汉译英为主要任务,翻译准备包括同主题的汉译英实践,收集英、汉、日三语平行文本,为今后的学术翻译研究提供语料;其次,了解并学习了斯坦纳的翻译观;最后,对这段历史有了重新认识,尤其是通过英译实践,也希望有更多的不知情者了解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