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中胱/半胱氨酸促进结肠癌生长和耐药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wenyin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体重下降、恶病质和营养不良是结直肠癌(CRC)患者的常见问题,其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39.3%,所以肠内肠外营养(PEN)支持在此类癌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营养制剂中的非必需氨基酸成份对癌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本课题拟研究营养制剂中的非必需氨基酸成份对消化道肿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筛查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氨基酸,并深入探讨其功能和解析内在机制,以期优化CRC患者营养支持的配方。[方 法]为了筛查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氨基酸成份,课题组在MD Anderson癌症中心回顾性分析了 2008年至2013年间接受肠胃外营养(PN)支持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病历信息(n=1378),初步筛查出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成份与患者较差生存预后相关,并通过系列体内外实验验证表明胱/半胱氨酸在促进CRC的功能中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本课题首先通过体外SRB染色和体内异种移植瘤实验,测试了胱氨酸成份对细胞存活、药物敏感性和肿瘤生长的影响;然后,本课题采用流式细胞仪和EdU实验分析了胱氨酸对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凋亡和DNA合成的影响。接着,本课题通过RNA-seq、WB、qRT-PCR和检测ROS/GSH水平等阐明了胱/半胱氨酸促进结肠癌生长和耐药的机制,并采用小分子抑制剂和siRNAs进行了相关回复实验。最后,本课题采用缺乏不同氨基酸的条件培养基,通过检测细胞存活和细胞凋亡情况,对比了胱氨酸与其它几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在CRC生长和耐药中的作用。[结 果]本研究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发现:接受了添加半胱氨酸PN制剂的消化道肿瘤病人,其总生存期较未添加者显著缩短(P<0.001);胱氨酸在体外实验和免疫缺陷小鼠中均明显地促进了结肠癌的生长,促进了结肠癌细胞周期进程和DNA合成;重要的是,胱氨酸剥夺饮食可以显著抑制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但不影响小鼠体重的正常增长。本研究第二、三部分的研究结果解析了胱氨酸促进结肠癌生长的机制: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GCN2-ATF4轴信号转导进而抑制SESN2的转录,最终导致mTORC1激活而促进了结肠癌的生长;敲低mTOR或者用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依维莫司均可以阻断胱氨酸介导的促结肠癌细胞生长作用。本研究第四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胱氨酸会诱导结肠癌细胞对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发生耐药,其机制主要是胱氨酸通过合成谷胱甘肽帮助清除化疗诱导产生的活性氧,从而保护细胞免于化疗诱导的凋亡导致化疗抵抗;胱氨酸剥夺饮食显著增加了结肠癌移植瘤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最后,本研究还比较了胱氨酸和其它几种非必需氨基酸包括亮氨酸、赖氨酸或精氨酸在结肠癌中的作用。与氨基酸完全培养基(AAs+)培养基相比,剥夺其中任何一个氨基酸都会降低细胞存活,但剥夺胱氨酸或精氨酸对结肠癌细胞存活的抑制作用最为最为显著。然而,在奥沙利铂治疗下,仅有胱氨酸的剥夺显著增加了结肠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剥夺胱氨酸而非亮氨酸、赖氨酸或精氨酸使奥沙利铂介导的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可被进一步增加,提示胱氨酸在CRC中具有更为重要和独特的作用,营养制剂中添加胱氨酸成份导致CRC患者较差预后。[结 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肠内外营养制剂中的胱/半胱氨酸成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限制营养制剂中的胱/半胱氨酸含量或可改善结肠直肠癌患者的生存预后。
其他文献
贵州民族大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激发全体党员干部奋力拼搏、干事创业的热情,引导广大干部员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勠力同心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期刊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三全育人"理念引入党史学习教育中,构建了"四体结合" "一特三定" "一线三化"的党史学习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各地高校举行党史教育活动。本文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设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百年党建,不忘初心主题教育活动,旨在以艺术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艺术生党史教育实践的研究提供参考。
全媒体的迅猛发展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也大大提升了高校新闻传播的宣传力度和覆盖面,已经成为高校宣传的发展必然趋势。全媒体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大学生记者团的素质提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该文一方面分析了全媒体时代的高校宣传特点,以及大背景下北京农学院大学生记者团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困境,通过北京农学院大学生记者团的实际建设,探索了提升大学生记者文化素养的路径。
[目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新生儿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30%的幸存患儿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发病机制不清。突触是信息传递的核心,突触损伤为HIBD患儿行为异常的关键机制。髓系细胞是指由髓系前阶段幼稚细胞分化的所有髓细胞,在广义上包括粒系细胞、红系细胞、巨核系细胞以及单核系细胞,在脑内主要为小胶质细胞(MGs)及外周入侵的单核细胞(MDMs)。由髓系细胞活跃带来的神经炎症是HIBD发生的
[背景]STX1B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上,编码的STX1B蛋白是突触前囊泡释放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BCL11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编码的锌指蛋白在造血组织和大脑中高度表达,且BCL11A基因表达异常会导致突触发育障碍。国外有研究报道部分癫痫患者存在STX1B和BCL11A基因突变,但这两个基因突变与癫痫诊断和治疗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缺乏STX1B和BCL11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癫痫发病风险和抗
[目 的]脊髓损伤有着极高的致残率,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巨大的经济负担。尤其,继发于脊柱外科手术的医源性脊髓损伤是一个灾难性事件,医源性脊髓损伤的发生是一个可能改变患者及医生一生的重要事件。而脊髓血流灌注的变化在脊髓损伤的原发损伤和继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均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研究表明脊柱短缩可以降低脊柱矫形手术的神经并发症,同时脊柱短缩会影响正常脊髓组织的血流灌注。本研究建立了
[目 的]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和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的差异,以及不同分期分级的ITP患者间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差异进行研究,寻找肠道菌群和ITP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候选菌群,合理推测肠道菌群在ITP病因学中的作用,寻找潜在的生物标记或诊断标记。[方 法]本研究首先采用16S rRNA技术对40例ITP患者及33
[前 言]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上第四大致命癌症。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CRC的主要手段,更是根治CRC的唯一选择,但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明确,拟行手术治疗时已出现肿瘤侵犯大血管或已存在远处转移的情况,而失去手术机会,其5年生存率长期维持在10%左右。因此,明确CRC高侵袭转移生物学特征的内在机制对提高CRC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中性粒细胞主要浸润于肿瘤上皮细胞,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