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具有支配性影响中国决策的是邓小平理论,尤其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早在1992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强调了“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互动生成关系,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挖掘邓小平社会本质论中的现代性重要思想,对于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构中国的新型现代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在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但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种种利益均衡机制却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结果使得社会利益格局失衡以及由此引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大量出现。共同富裕尚未实现,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局面却越来越严重。面对这一现实,一些人开始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产生质疑。有的人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共同富裕”目标是一种理想和道义;有的人认为贫富差距扩大,改革路径偏离共同富裕目标;有的人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只涉及到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应被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取代。这些观点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而有必要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进行再认识。
本文基于当前贫富差距日趋扩大的现实,及其所引起的社会上一些人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片面理解予以关注和思考,结合中共党史专业的特点,从反面切入,通过分析一些人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片面观点,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一脉相承,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接着本文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对贫富差距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本文力争从三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理论上创新在于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现代性作了一个较为全新的阐释,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行新的解读,对社会转型时期中的贫富差距给予新的评述;第二,方法上创新在于突破传统上中共党史专业研究方法或纯理论性或纯史实研究,将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中共党史研究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田野调查、社会访谈、实地观察,了解社会现状;第三,内容上创新在于本文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存在的现状和原因。本文还创新性地提出完善用工体制,为“国民主体”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提出了完善个人税收体制;大力发展慈善机构;加快推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等作为解决问题的具体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