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事业是私人或社会团体基于慈悲、同情、救助等观念,为灾民、贫民、及其他生活困难者举办的施舍、救助活动的统称。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衡量社会文明进化的尺度。中国传统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承担,而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慈善组织到明清之际才出现。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连年的战争侵扰,而晚清和民国的各届政府,在社会救济上,又表现的捉襟见肘,因此使百姓流离失所,生活极端困苦。虽然政府救济不力,但是社会救济事业并未停滞,大量的救济工作由民间的慈善组织承担了下来,反而形成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高潮。
本文主要通过对1912——1937年天津最大的慈善组织——广仁堂的组织经营状况、主要的妇女救济活动和各种合作性的妇女救济活动的研究,来考察民国时期天津地区的妇女救济事业的状况和传统的善会善堂在经营理念、价值体系、道德观念、思想文化、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具体而言,第一章,广仁堂的缘起和早期的慈善活动。主要介绍广仁堂建立的背景、原因和敬节、慈幼、惜字、掩骨、禁烟、施医等早期所从事的活动;第二章,1912——1937年广仁堂的经营管理。通过大量的档案资料的爬梳和整理,相关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梳理出广仁堂在民国时期组织机构和经费收支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第三章,1912——1937年广仁堂日常性的妇女救济活动。主要从留堂妇孺的来源、出路和生活状况以及堂内学堂、工厂等方面着手,探讨广仁堂在妇女救济方面的主要活动情况,和所具有的新的时代性;第四章,1912——1937年广仁堂临时性的救济活动。通过被难妇孺救济所和临时幼女教养所的筹建、运作过程考察广仁堂与当时其他慈善救济组织间的合作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