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理性近视眼是一种具有遗传异质性的重要致盲性眼病,迄今未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病程晚期以伴发的眼底后极部萎缩变性、后巩膜葡萄肿等为特征。本研究从分子遗传学角度,采用候选基因验证和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探寻病理性近视眼的易感候选基因。目的:旨在探讨病理性近视眼病理生理相关候选基因PAX6基因、COL2A1基因及TGF-β1基因是否与病理性近视眼相关联。方法:按严格入选标准收集187例散发病理性近视眼患者,记录患者临床数据包括屈光度、眼轴长度及最佳矫正视力。抽取外周血5ml,提取基因组DNA。另取136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使用PCR技术检测187例患者与136例对照的PAX6基因SNPs位点rs667773、rs3026390、rs3026393, COL2A1基因SNP位点rs1635529和TGF-β1基因SNP位点rs4803455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是否有差异以验证基因PAX6、COL2A1及TGF-β1是否与病理性近视眼关联。结果:187例患者平均屈光度右眼为-17.19±5.78D,左眼为-17.03±5.56 D,平均眼轴长度右眼为30.09±2.52 mm,左眼为30.03±2.48mm ;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右眼为0.52±0.37,左眼为0.50±0.39,双眼间的临床数据均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都伴有轻度以上的双眼眼底病变。在对PAX6基因的三个SNPs位点的关联分析中,rs667773中基因型C/C、C/T、T/T频率及等位基因C、T频率在患者组及对照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rs3026390基因型A/A、A/G、G/G频率及等位基因A、G频率在患者组及对照组间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患者组及对照组中SNP位点rs3026393基因型G/G、G/T、T/T频率及等位基因G、T频率也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OL2A1的SNP位点rs1635529上的基因型A/A、A/C、C/C频率及等位基因A、C频率在患者组及对照组中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GF-β1的SNP位点rs4803455基因型G/G、G/T、T/T频率及等位基因G、T频率在患者组及对照组间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候选基因PAX6基因、COL2A1基因及TGF-β1基因与病理性近视眼的关联性在本研究中未被证实,有待于进一步探究。目的:旨在探究病理性近视眼致病的新候选基因,利用核心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筛查拷贝数变异区域中的基因。方法:收集31个汉族病理性近视眼患者核心家系,抽取每个家系成员外周血5ml,提取基因组DNA,利用核心家系中的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采用Affymetrix Human SNP Assay 6.0基因芯片对所有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扫描,以CNVs作为遗传学标记进行分析,寻找在病人的基因组中新生的拷贝数变化,在拷贝数变化的热区寻找致病基因,对扫描结果进行基于家系和基于数据库正常人的比对分析。对于分析所得的重要候选区域,进一步采用Real-time PCR验证以排除假阳性结果。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31个病理性近视眼核心家系共96名成员。核平滑算法、HMM算法及Segmentation算法三种计算方法均指向两个重要的CNV缺失区域,在一个核心家系中患病的母亲和患儿在4q23有现有数据库中没有记录的一段100kb左右的CNV缺失区域,这个区域也是已报道的高度近视眼位点MYP11所在的区域,缺失区域内包含了一个候选基因CandidateⅠ;另一个核心家系中患者在9p24.3上出现了一段其未患病父母没有,数据库中也没有记录的新生CNV缺失区域,约350kb大小,缺失区域内也仅包含了一个候选基因CandidateⅡ。HMM及Segmentation两种算法同时指出了一个核心家系中患者在Xq25上出现了一段其未患病父母没有,数据库中也没有记录的新生CNV缺失区域,约100kb大小,该区域位于高度近视眼位点MYP13所在区域中,缺失区域内包含了候选基因ACTRT1。通过Real-time PCR对以上三个重要的CNV缺失区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确定了患者中的CNV缺失确实存在,排除了假阳性的可能。结论:CandidateⅠ、CandidateⅡ及ACTRT1是三个有希望的病理性近视眼的候选基因,但这些候选基因所在的CNV缺失区域在检测的患者中没有相互重叠,致病基因的确定有待于进一步在大样本的散发人群中进行验证及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