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学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群体,他们是留学这一跨国跨文化活动的桥梁,中西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在留学生身上交汇。中国近代留学生以各自的形式,参与了改变近代中国命运的进程。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留学生逐渐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主角位置。近现代历史上很多风云人物都曾有过留学经历:他们或以西方为样板,变革中国以求民族独立和富强;或引进西方技术、制度和文化,开创中国现代各个学科;或以西学治中学,使中学西学互为所长。这样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群体,在当时的文学潮流中有着什么样的具体表现呢?这一方面却还较少有人作专门的研究。本文力图在此有所突破。
笔者将清末民初此类留学生题材的小说文本放回到宏大的时代背景当中,进行细读分析,并结合当下的研究理论和研究资料来深入探究。本文以留学生题材的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近代留学生题材小说(1840-1919)作为一个横截面,一个基点,从空间角度和存在状态来对这类文本进行整体剖析。运用社会学、人类文化学、叙事学、阐释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求;以清末民初的留学生这一形象为切入点,从各个不同的个体形象上升到这一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探讨他们在中西不同文化冲撞下作为“边缘人”和“无根的一代”的存在状态,凸显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从表现空间方面来阐释,力求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使我们在寻找历史脉络的同时,也能为研究现当代留学生文学的渊源及今后的发展走向提供借鉴。